劉曉光縱論中國企業家
柳傳志和聯想的成功,僅僅是中國企業史上碩果僅存的一次“小概率事件”。就在聯想轉型越來越成功的同時,整個國家的企業建設卻是一種醒目的“國進民退”。
“聯想和柳傳志,只是中國企業發展史中一個概率極小的事件,絕對不具有普遍性”
“王石主要還是想只做一個職業經理人就算了”
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剛從一個醒目的糾纏中站立起來,看上去他的氣色不錯,思路很開闊。去年冬天,在一個聚會上看到他,他的聲音有些虛弱,說話謹慎,臉上明顯有些無奈。差不多一年之后,激情和思辨終于回來了。
如何界定劉曉光在中國企業家階層中的位置,是個難題。如果僅僅把他看成是一家國有企業的老板,顯然不能進入他的方法論世界。和劉懇談,你會發現他的視野令人驚異的開闊。他似乎知道自己在哪里,在歷史的傳承體系中,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的意思是說,劉曉光了解歷史的進程,了解當下的幽暗,他對現代企業制度有著非常透徹的認識,他對現代企業的各種工具理性可以說是爛熟于心,但同時,他也知道自己顯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選擇了一方面把握歷史,一方面與當下妥協。有些時候,他似乎愿意帶著鎖鏈跳舞,即使這樣的舞步顯得沉重,無奈。
劉曉光簡歷
1955年出生。1970-1975年為軍人、步兵學校學員。1978-1982就讀于北京商學院。從1982年至1995 年,劉曉光歷任北京市計劃委員會處長、總經濟師、副主任,北京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F任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等職。他領 導的北京首創集團是一家新型國有投資控股集團公司,業務涉及房地產、金融、水務等六大領域,旗下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6家、基金2家,以及多家與國際著名跨 國公司組建的中外合資公司。目前首創在全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220位,總資產及凈利潤分別排第75位和第51位。
一部中國企業史像浪潮一樣涌到我們的腳下,劉曉光顯然不看好胡雪巖、盛宣懷的企業形態。他說洋務運動時代的企業家顯然不是企業家,他們僅僅是官僚的附庸,或者是官僚們的錢莊。一個不獨立的企業家階層,怎么可以持續發展呢?雖然劉曉光自己的身份也難以界定是官員還是商人,難以厘清獨立與否,但他認為,自己幸運地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資本的組合早已越過體制封閉的框架,形成了一種多元格局。這意味著,今天劉曉光操盤的企業,世界觀是國有的,計劃的,不獨立的,產權模糊的,但在方法論上,卻呈現出典型的國際化、公眾化和資本化。
由此,他愿意把自己和張謇、盧作孚、榮氏家族進行比較。他羨慕張、盧竟然擁有那么清晰的企業產權,更向往他們滿腔的產業報國之心,也感嘆他們時運不濟,遇到了一個戰亂的時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1928年到1938年,這被稱為中國企業發展的黃金10年,一方面讓劉曉光止不住地嘆息,一方面卻也給后來的企業家們留下了清晰的參照系。某種意義上,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可能只有這短短的10年才是真正具有現代企業制度意義的經濟年代。歷史在這里形成了一個企業發展的高峰,歷史也讓后來的劉曉光們有了可以追求的范本。
10月28日,前任會長王石(右)和新會長韓家寰(左) 圖/譚翊飛
“黃金10年”對后來中國企業發展有著傳承意義,只是這樣的傳承因為時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