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有時讓人難堪——南方周末高校紀實電影周掃描
它讓你看到在中國奇觀式的社會現實當中,是什么樣的信仰或者世界觀,使中國人仍能夠“頑強”或者“勉強”地應對著國家、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急速變化,并且延續甚至創新著奇觀式的社會現實。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朱怡
電影“引用”新聞是理所當然的
新聞事件及報道改編成電影,并不是新鮮事,更像是理所當然。馬龍·白蘭度的成名作《碼頭風云》,改編自馬爾科姆·約翰遜刊載于《紐約太陽報》并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系列報道《碼頭犯罪實錄》;《黑鷹墜落》改編自《太平洋月刊》馬克·博登的長篇紀實報道;日本導演的速度似乎慢一些:大島渚拍攝《感官王國》時,新聞原型“阿部定事件”已經過去40年;是枝裕和拍《無人知曉》,距離東京的“西巢鴨棄嬰事件”也有15年之遙。
你或許很難相信,王家衛的處女作《旺角卡門》也是由少年受黑幫指使殺人的新聞報道改編而來;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則相對容易猜到真有其事——從1961年6月16日到1963年2月23日的臺灣《聯合報》上,你可以找到這一事件的跟蹤報道。
在中國內地,有一種電影很明顯是改編自新聞報道的,比如《叢飛》、《任長霞》,比如由汶川地震當中《9位老師救助71個學生》等報道改編的《生命的托舉》;另一些并不明顯,比如王小帥的《左右》、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
改編成電影的新聞報道來自各種媒體,但似乎確實沒有其他媒體能像《南方周末》這樣醒目地“被引用”。而引用《南方周末》報道的這些影片,《可可西里》、《馬背上的法庭》、《落葉歸根》、《走路上學》確實有著不同的特征。
更悲情或者更喜劇
電影《可可西里》的源頭是2000年方三文、葉浩的報道《誰來保衛可可西里》??煽晌骼餆o人區“最大的威脅恰好就是人類”,偷獵藏羚羊、挖鹵蟲、淘金,人類掠奪資源的同時肆意破壞著無人區脆弱的生態。
報道強調的是制度的困局:保護區管理局的巡山隊和西部工委的野牦牛隊像“正規軍”和“游擊隊”那樣尷尬并存,彼此指責。對電影來說,這樣復雜的體制背景實在難以交代清楚?!犊煽晌骼铩樊斨?/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