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擴內需:不妨第三波民營化
中國最近三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得益于兩次大規模的民營化改革。第一次民營化改革發生在1978年至1984年間,通常稱之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第二次民營化改革肇始于1995年前后的鄉鎮企業和小型國有企業改制,隨后擴大到大中型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短短數年間,中國各級政府基本上都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退了出來。
責任編輯:戴志勇
■新一輪民營化改革的關鍵,就是破除行政權可以轉化為產權的權力格局
中國最近三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得益于兩次大規模的民營化改革。第一次民營化改革發生在1978年至1984年間,通常稱之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這一次改革從推行農業家庭經營承包責任制開始,隨后擴大到農村工商業的民營化與市場化,以及農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第二次民營化改革肇始于1995年前后的鄉鎮企業和小型國有企業改制,隨后擴大到大中型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短短數年間,中國各級政府基本上都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退了出來。這兩次民營化改革奠定了中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年持續增長的微觀基礎。
當前,中國內需不足的原因,不僅僅是老百姓不敢多消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民間的投資空間狹窄,導致的民間缺乏投資機會。所以,明年“擴內需”的渠道,不應局限于政府自身擴大投資,還應為民間資本打開新的投資空間,這需要推動新一輪的民營化改革。
圖/向春
新一輪民營化的難題
所謂“新一輪民營化改革”,至少應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政府需要進一步向民間放權,特別是將政府控制的壟斷經營領域和重要經營行業向民間開放,“不與民爭利”;其二,政府從經營領域退出來之后,必須專職于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向公共政府轉型”。同前兩次民營化改革相比,新一輪民營化改革的最大障礙也許是地方政府的態度有很大變化。
目前,地方政府控制的主要經營項目有兩類,一是土地開發與經營,一是地方財政資金的管理與使用——這些公共資金基本上不受百姓監管。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還有數不勝數的“細小”經營項目和經營機構,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