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物仿制村的“從良”夢
最多的時候,南石山村生產的仿古唐三彩,80%以上被當作真品出售。農民們燒出來的陶俑,甚至讓故宮博物院里的專家掀起一場“搶救性收購”,但當地農民賺的也只是做個襪子編個筐般的辛苦錢。
責任編輯:鄧謹 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最多的時候,南石山村生產的仿古唐三彩,80%以上被當作真品出售。農民們燒出來的陶俑,甚至讓故宮博物院里的專家掀起一場“搶救性收購”,但當地農民賺的也只是做個襪子編個筐般的辛苦錢。如今,洛陽市政府希望將這一手藝打造成陽光產業,以開發河南的文化資源。
南石山,這個黃河岸邊原本寂寂無名的小村,因為一次挖掘和一個名為高良田的農民,從1920年左右開始,被視為中國唐三彩復活之地,名聞天下。
二十多年前,這個村子最鼎盛的時候,一度供應了全國80%以上的新工藝唐三彩。
在開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中國第四次文物仿制浪潮中,這個村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販子。農民們燒出來的陶俑,甚至讓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里的專家也“打了眼”,掀起一場“搶救性收購”。一個廣為接受的說法是,最多的時候,這個村子制造的仿古工藝唐三彩,80%以上進入了魚龍混雜的文物市場,導演著一幕幕有人哭有人笑的悲喜劇。
傳奇事
在洛陽,很多人會告訴你這樣一句俗語:“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位處九朝古都洛陽以北的邙山,自東周以來即為歷代帝王及達官貴人的殯葬風水寶地,民間則有“邙山墓多無臥牛之地”之說。
南石山村正處北邙腹地。清朝末年修筑汴洛鐵路,勘探路基時發掘出的許多色彩斑斕的釉陶器物,讓這個小村轟動一時——這些器物經當時國內著名的考古學家羅振玉和王國維研究鑒定,確認為已失傳千年的唐三彩。
一股唐三彩收藏熱隨之在當時的中國興起,這給擅長修補文物的南石山村農民帶來了機會。
進入1920年代,出土的“唐三彩”告罄,南石山人的修補生意漸漸冷落。
這時,高家族譜上位列27代一個名叫高良田的農民,從長期的修補中琢磨出一條新路:他成功地仿制了唐三彩。自此,南石山村成了“唐三彩”工藝的復活地,名噪天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