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熱就不要廚房——臺北政治觀察記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臺灣官員敢公開批評新聞監督。頂多是私下抱怨幾句:記者無孔不入,真討厭。對這樣的抱怨,吳伯雄先生有一句名言:怕熱就不要進廚房。怕媒體監督,不要干這行好了。
為什么是“馬立強”?
在臺灣,馬英九、朱立倫和胡志強,已有了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馬立強”。這本是21世紀初以幽默市長著稱的胡志強在一次3人共同出席場合的玩笑之語,取諧音“馬力強大”之意,最后竟不脛而走,咸為臺灣民眾、時事評論家們所認同。
這3人均以洋博士、海歸、大學教授、形象清新著稱,然而擁有類似條件者,國民黨內并非僅見,比他們早一輩的政治人物如連戰、宋楚瑜等不論,剛剛離任的“行政院長”劉兆玄、現任臺北市長郝龍斌等也都具備。如果是贊譽他們的個人才能,也不靠譜,在民選制度早已深耕廣種的臺灣,哪一個縣市長乃至鄉鎮長沒點吸引選民的真工夫?
在記者看來,這個稱呼的出現,不是偶然,也并非巧合。對大陸讀者來說,要理解“馬立強”這個生造詞的背后內涵,不妨先厘清臺灣發展史,特別是世紀之交的臺灣政黨選舉史的由來。
市民在“總統府”前舉行了大型嘉年華活動 圖/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大食
國民黨中央黨部大廳只有一名保安,大部分樓層都已被出租 圖/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大食
1987年臺灣解嚴后,島內政治、社會運動風起云涌,民進黨通過合法的選舉斗爭,不斷從原本掌握執政權的國民黨手里接收權力。1994年,臺灣首次直接選舉臺灣省省長、直轄市(臺北、高雄)市長,同年還通過“憲法”增修條文,直接選舉臺灣領導人。陳水扁就在這一年當選臺北市長,“中央政府”所在地首次由反對黨擔任市長。
1997年是民進黨搶班奪權進程中具有標志意義的一年。當年的臺灣縣、市長選舉,23個縣、市長中,民進黨獲得12個席位,首次超出國民黨。南臺灣縣市全面由民進黨執政,綠色執政版圖首次出現。國民黨僅保有幾處落后的邊陲縣市。臺灣民眾對國民黨的失望和怨憤,通過這次選舉表露無遺。
追究國民黨一路敗選的原因,既有時代風潮的大勢所趁——任何一個失去人心的政權敗落,都有洶涌澎湃的民意反對,其次,國民黨長期執政帶來的僵化印象、保守氣息、官僚主義作風,由李登輝在威權轉型時期造成的黑金政治,以及趙少康、宋楚瑜等先后出走另組政黨帶來的內部分裂,都是主因。不要說市民階層和青年團體,就是普通黨員也對國民黨失去信心。
這就是1998 年臺北市長競選馬英九終于勝出的意義所在。當時如日中天的在任市長陳水扁,施政滿意度高達7成。而被國民黨內公認為唯一有希望擊敗陳水扁的馬英九(胡志強是國民黨的第二備選),最初卻對政治有些心灰意冷,此前他在“法務部長”職位上發表了“辭官退選”聲明,表示以后“專心教育,不涉政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