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總動員拯救美國報業
一方面,新聞被看成干凈空氣、安全街道、優質教育、公共衛生——對社會福祉至關重要;另一方面,這種本該屬于進行時態或將來時態的文體,卻被頻頻比作博物館。
責任編輯:袁 蕾 朱又可 實習生 朱 怡
“誰都希望自己的家鄉被及時準確地呈現在報紙上。新聞不為編輯記者的職業榮譽感而存在,維系社會的良好運轉和情感凝聚力才是報紙的價值所在。”
——吉姆·艾莫斯是《皮卡尤恩時報》主編,他負責報道新奧爾良的一切:卡特里娜颶風、市政府年度支出預算、公寓碎尸案、居民結婚周年紀念、高中足球賽……他曾和同事一起,四次為《皮卡尤恩時報》贏得普利策新聞獎,他堅信即使每個街角都有一個麥當勞的城市也有自己的性格。
“‘碎片化’的網絡每天像白蟻一樣蠶食著幾代美國新聞人為之添磚加瓦的新聞大廈。轉載不付錢不說,還帶來整個社會信息結構和知識結構的碎片化——這對政府、大財團、公司老板這些強權勢力來說是好事,他們會更加方便地利用人們的無知蓄意掩埋真相。”
——漢克斯·克利班戈奧夫(《費城問訊報》駐芝加哥記者)對博客、推特、facebook不屑一顧。
簡·普雷茲在贏得2009年普利策新聞獎國際報道獎前,去過很多危險的地方,她堅持新聞是嚴肅的,不該被娛樂 圖/浸會大學
2005年8月30日,凱特琳娜颶風席卷新奧爾良,紙質的《皮卡尤恩時報》沒有上攤,但報人堅持在網上出版了PDF版。災后一年,該報攝影記者約翰·邁克哥斯特因在颶風中被毀壞的家沒有得到應有的賠償,不得以在高速公路上與警察飆車,逗引警察向他開槍以得到賠償 南方周末資料圖片
在香港浸會大學,被請來做第三屆工作坊的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們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來自學生刊物《青年記者》的封面。封面上印著一位妖嬈而面目模糊的長發女子,一長串黑色的粗體字疊印在她的臉孔前:變化中的新聞面孔:報道?賦權?還是娛樂大眾?
這個問題被擴展成一連串問號:在網絡環境下,嚴肅新聞的需求量是否正在下降?數碼相機會不會讓攝影記者絕種?如何看待美國報紙銷量的持續下跌?“‘娛樂’這個字眼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