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金溫州“冒險”
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林業碳匯”的概念還相當陌生。當綠色碳基金的工作人員上門游說,有的企業甚至不解地說,“植樹造林的錢我交過了呀,怎么又來收?”
責任編輯:吳傳震 朱紅軍 實習生 郭海燕
中國企業界對碳交易規則的無知與誤解導致中國綠色碳基金發展起步不易
溫州永嘉園林工程公司的李星濤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種的樹可以變成現鈔。和他周圍企業家完成原始積累方式不同的是,充滿探險精神的李星濤選擇了一種新的積累資金的方式——綠色碳基金。
去年11月,由溫州林業局牽頭,包括李星濤的公司在內的5家企業捐資成立了溫州“林業碳匯”項目。這個聽起來有幾分玄乎的項目,說白了就是通過企業的自愿捐資造林行為,幫助企業實現社會責任,并提前儲存“碳信用”。
了解氣候變化的人都知道,相較減排,“碳匯”是另一種減少溫室氣體的途徑。減排針對的是排放源頭,而“碳匯”則是通過造林等項目,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目前,許多國家開始借助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中的林業碳匯項目來完成減排承諾。由于京都議定書機制和自愿碳交易市場的存在,碳匯市場本身具備著可觀的市場前景。
敏銳的商業嗅覺讓李星濤相信,“林業碳匯”絕對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可能有一天,‘碳匯’就會像石油一樣源源不斷地流進來,我們躺在那里就有錢賺了。”李星濤不無憧憬地說。
正是基于這種書生式的考慮,當溫州林業局局長徐順東找到李星濤時,兩人一拍即合。李星濤允諾捐資50萬元,這一數目,相當于他經營的園林工程企業一年的營業收入。
在溫州永嘉縣,李星濤為當地建造了大約七百多畝的生態公益林。
■知識鏈接
林業碳匯:指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