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煤改現象

這是一場私營企業不樂意、地方政府有顧慮、大企業沒有熱情的改革,那么,改革的動力在哪里呢?

臨汾市近年的經濟發展史是一部礦難史,最多的時候一年因礦難死亡數百人。這些礦難除了讓這個地級市有獨特的記者文化(記者站林立,一年交50萬元就能獲得4個證件,最多的時候,這個地級市有上百個記者站),更讓這里形成了獨特的官場文化,如果一個副市長從分管煤炭的位置調到社保等部門,他也要慶賀一番,這意味著他可以在同級位置相對安全地等待晉升。

在臨汾的官員們看來,如果這次煤炭改革完成了,那么今后如果再有礦難,撤職的不會是地方的官員,而是國企老總。

如果說臨汾的官場死結是因為煤,那么這場煤炭資源整合改革在官員們看來正是化解這一問題的良藥。

臨汾市的官員因為礦難換得太頻繁了,14年換了9任煤炭局長,9年換了5任書記,還不包括書記空缺期間行使書記職權的一名省委常委。

推卸責任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了權力,可是他們更愿意在私底下抱怨,雖然他們也不清楚改革后是否真的能讓他們卸責。

綜合各方面看來,這是一場私營企業不樂意、地方政府有顧慮、大企業沒有熱情的改革,那么,改革的動力在哪里呢?且不說改革的手段和措施公平、透明與否,改革是否符合法治原則以及與國家之前的政策是否相悖,推動改革的兩大原因,安全和資源有效開采問題,真的能夠通過民營企業退出、國有企業接盤達到嗎?

誰的玉米?

“山西的鄉鎮企業就是一個字,煤,沒有煤就沒有山西的鄉鎮企業。”說這句話的人叫樊紀亨,臨汾市撤地改市后的第一任市委書記。

煤炭值錢,煤炭公司老總就成了香餑餑。在計劃經濟年代,山西省分管煤炭的干部不到,國家計劃委員會的會是開不成的。改革開放以后,國家曾把山西省11個統備煤礦中最好的7個直接收歸中央管理,這一邏輯在一些人看來恰似現在山西省屬企業要兼并私營煤礦。

1986年胡耀邦到山西考察,繼續提倡他在1983年就提出的“有水快流、揚長避短、發揮地方資源優勢”的經濟改革思路,于是山西的小煤礦迅速崛起。

年過花甲的樊紀亨1984年就在臨汾市洪洞縣任副縣長,分管鄉鎮企業,2001年起任臨汾市委書記,對臨汾市煤炭經濟發展了如指掌,甚至可以說,臨汾的經濟起飛就在他的任期內完成。

小煤礦最初也并不是私人的,大多是村里或鄉政府的,他們有關系,能從信用社貸款。只是到了后來,這些鄉干部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