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啟蒙,從小冊子開始
我第一次看到,新聞要有“導語”,而導語是一條新聞“最重要的部分”,十分納悶:“最重要的東西寫完了,那下面還羅嗦什么?!”
■秘密書架
“那就寫寫對你影響比較大的書吧!”編輯又云。我開始拼命回憶,結果有些慘不忍睹。比起今天在書店里琳瑯滿目厚似磚頭的新聞專業著作來,讓我們這一代人入門的書籍,頂多算是一些“小冊子”,可是,要說這些小冊子對我們這一代新聞人沒有發生過影響,那就太不厚道了。如今這些頗有紀念意義的入門讀物,東借西借,在書架上沒剩幾本,只能憑記憶來聊聊了。
我1979年開始當記者,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拔母铩遍_始時被迫??摹吨袊嗄陥蟆?,開始招募復刊后的第一批駐各省記者。此時,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新聞專業畢業生要3年以后才能畢業,報社只能從“自學成才”者中尋覓。這第一批招進來的人,在那個時代堪稱不錯,大多在當地小有文名,有的還得過省級劇本大獎。我卻是憑能說一口蒙古話蒙混過關的,在報紙上沒有發表過一個字,更不懂得新聞是什么。在一本供報紙通訊員啟蒙的小冊子上,我第一次看到,新聞要有“導語”,而導語是一條新聞“最重要的部分”,十分納悶:“最重要的東西寫完了,那下面還羅嗦什么?!”
不懂不怕,無非是需要惡補。當時也出版了一本國內大學使用的“新聞基本理論”,死活讀不下去,原因大概在于,這不是作者獨立思考的成果,照本宣科,只告訴你“是什么”,而不告訴你“為什么”,這在我看來是不能服人的。我們開始注意有什么國外的書籍。
1980年,新華出版社翻譯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報刊的四種理論》。說是小冊子一點也不過分,記得才賣5毛錢,灰色封面,還沒有小拇指厚,作者是韋爾伯·施拉姆等三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譯。這本書實際上是本老書,英文版是1956年出版的。我們也不知道作者是什么人,然而閱讀經驗卻是以往所沒有的——我在讀完第一遍后,立即開始從頭再讀第二遍,讀完仍意猶未盡。這本書雖然是本理論著作,但同時提供了足夠的歷史視野,它從一些最基本的問題開始:“為什么報刊成了現在的樣子?為什么它為不同的目的服務?為什么在不同的國家里報刊的形式又有極大差別?例如,為什么蘇聯的報刊不同于我們的報刊,而阿根廷的報刊又與英國的報刊不同呢?”很明顯,這就是我們入行后要問的問題,以致我一度認為這就是給我們這些初學者寫的書。若干年后,我才知道作者和這本書顯赫的學術地位。
這本書將當代世界的媒體理論概括為四種:集權主義理論;自由主義理論;社會責任理論和蘇維埃理論。其中蘇維埃理論是集權主義理論的變種,社會責任理論是自由主義理論的發展和修正。作者旁征博引,敘述精煉而易懂,幾乎沒有一句廢話,堪稱文風典范。對我本人而言,這本書的作用,在于引領我進入了一個“共同體”,開始了解這個行當從誕生起的哲學基礎、社會物質條件變革以及與社會思潮的聯系和互動。它同時也給了我一個歷史坐標,即我們現在處于一種什么理論的支配下;而國際新聞共同體從何處走來,正在走向何方。不言而喻,它激發我們這一代新聞人思考:我們的社會責任是什么?我們應當做什么,怎樣做?這種冥冥之中的責任感,后來竟支配了我和許多志同道合者的職業生涯。
受到這種新鮮信息的刺激,我們開始遍尋翻譯引進的新聞書籍。在那個時代,禁錮猶存,1981年出版的一本黎信先生選譯的《西方新聞作品選讀》,書后沒有價格,還赫然印著“內部讀物”四個黑體字。在翻譯引進上居功至偉的,要屬新華出版社。
1983年,新華出了本《風云人物采訪記》(嵇書佩等譯),也算是小冊子吧,售價0.66元(兩年后又出了續集,阿珊譯)。同樣,我們事先不知道作者奧里亞娜·法拉奇為何方神圣,只是見書就買。閱讀體驗有目瞪口呆之感。這位意大利女記者采訪的都是第一等的國際政治大人物,然而這是在采訪嗎?唇槍舌劍、步步緊逼、正面強攻、側翼迂回,遍布陷阱,虎視眈眈,不加掩飾的嘲諷,甚至還有肢體動作,在采訪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時,她不得不穿著蒙面黑袍才能會面,又當著霍梅尼的面將黑袍扔在他的腳下,怒斥為“這愚蠢的中世紀破布”。相比之下,對鄧小平的采訪是她最客氣的一次了??梢哉f,她的采訪就是層層剝去大人物的偽裝,使其現出原形。
就采訪風格和技巧而言,法拉奇是不可復制的。我的疑問是,既然所有的大人物都視她的采訪為“一場災難”,為什么又沒有一個人拒絕她的采訪,甚至以接受她的采訪為榮?以色列的沙龍也許回答了這個問題,在被法拉奇問得焦頭爛額之后,沙龍說:“您不好對付,極難對付,但是我喜歡這次不平靜的采訪,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像您一樣帶著那么多資料來采訪我,從來沒一個人能像您一樣只為準備一次采訪而甘冒槍林彈雨?!?BR> 我想,是職業氣質和職業素質征服了這些大人物,在智力和勇氣上,這個身高只有1米55的嬌小女人,與這些國王、首相、總理、宗教領袖平起平坐,甚至更勝一籌。而大人物,總是愿意與自己旗鼓相當的人對話。法拉奇捍衛了新聞記者的榮譽。她真正影響了我們這一代新聞人的,不是技巧,正是這種職業記者的氣質。
我印象深刻的另一本書是《美國新聞史》(新華出版社1982,蘇金琥、董樂山等譯),作者是一對父子,埃德溫·埃默里和邁克爾·埃默里。這不是小冊子,厚達700多頁。將近20年后,這本書又在中國出版了第8版(展江、殷文等譯),內容幾乎增加了一倍,價格則漲了40倍,真正的一塊大磚頭。為了懷舊,還是買下,幾乎拿不動。
美國人寫的歷史大多好看,本書亦不例外。本書前言的第一句話就吸引了我:“新聞史就是人類長期以來為相互自由傳播而斗爭的歷史——把新聞發掘出來,進行解釋,并在交換思想的市場上提出明智的見解?!蔽蚁聸Q心讀這本大部頭的目的是,看看新聞自由是從何發端,經歷過何種歧途和磨折,又是怎樣發揚光大的。毫無疑問,因為美國開國憲法毫不含糊地規定了國會不得制定“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因此,美國的新聞史,就是一部新聞自由的“自然史”,它會告訴我們,在新聞自由“自然”成長的歷程中,有哪些力量在發生作用,在政治權力和商業利潤的壓迫或引誘上,新聞界和整個社會能做什么,真正做了什么。
我沒有失望。這本書多處看得我心潮澎湃。很難想象在哪個國家,有這樣多的上層精英為新聞自由作出卓越貢獻。早在美國建國之前(1735年),就發生了著名的報紙發行人約翰·彼得·曾格被控“煽動鬧事罪”案,為他辯護并勝訴的是80高齡的律師安德魯·漢密爾頓。他后來被視為美國英雄,法庭辯辭也成為歷史文獻:“法庭所面臨的問題……并不(僅僅)是那位可憐的印刷商的事業……不是的!它的后果會影響到美洲大陸上的每一個自由人。這是最重要的事業,是自由的事業……這一自由就是把事實真相講出來,寫出來以揭露和反抗專斷權力的自由?!倍绹毩⑿缘钠鸩萑?、第三任總統托瑪斯·杰斐遜則說:“我已情愿將自己捐獻出來,作為一次偉大實驗的對象……以證明所謂新聞自由與治理有方的政府互不相容這一借口的欺騙性?!泵绹侣勛杂傻囊粋€顯著的歷程是,這座大廈的每一塊磚石,幾乎都由訴訟和判決構成,這里有前仆后繼的報紙發行人、杰出的編輯、記者、雄辯滔滔的律師和對國家命運深謀遠慮的最高法院大法官。
也正是在這種“先天”自由的環境下,美國的媒體經歷了自身成長的劇痛,報紙也曾淪為政黨的工具,也曾充滿謊言、誹謗和惡毒攻擊,也曾低級下流,美國社會對媒體的批評從未停止過。也許,這正是新聞自由的必經之途,只要新聞從業者有能力思考和應對,有能力自我完善,新聞自由的大廈就永遠不會倒塌。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前五六年當中,我們大概搜羅到了當時所有翻譯引進的新聞方面的書籍,其中既有新聞理論,也有采訪、寫作技巧,還有相當一部分西方新聞作品選編,每一本書,都有獨到之處,引發我們的贊嘆和揣摩,譬如那本《外國新聞通訊選評》(長征出版社,黎信、藍鴻文主編,1985),其中《“老報童”羅伊死了》最讓我們津津樂道。而1970年代末以“內部發行”的名義出版的四冊《光榮與夢想》(商務印書館,1978,廣州外國語學院美英問題研究室翻譯組譯),幾乎被讀爛,后來不得不又買了一套。我們驚嘆歷史竟能由新聞記者這樣生動地寫出來,威廉·曼徹斯特一時成為我們心中的偶像,夢想有一天也能像他這樣用新聞筆法寫出一部歷史。
至此,我的新聞啟蒙期大概就結束了,這完全是通過閱讀完成的,而閱讀,肯定是最好的教育。
李大同(現供職于中國青年報新聞研究所)
編輯要求我介紹幾本“新聞人的必讀書”。在這個行當里干了近30年,如果真有這樣“不讀何以干新聞”的書,一定會像兔子一樣從記憶里跳出來——可惜,竟然沒有!我只好老實回答“好像沒有,每個人都不一樣”。“那就寫寫對你影響比較大的書吧!”編輯又云。我開始拼命回憶,結果有些慘不忍睹。比起今天在書店里琳瑯滿目厚似磚頭的新聞專業著作來,讓我們這一代人入門的書籍,頂多算是一些“小冊子”,可是,要說這些小冊子對我們這一代新聞人沒有發生過影響,那就太不厚道了。如今這些頗有紀念意義的入門讀物,東借西借,在書架上沒剩幾本,只能憑記憶來聊聊了。
我1979年開始當記者,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拔母铩遍_始時被迫??摹吨袊嗄陥蟆?,開始招募復刊后的第一批駐各省記者。此時,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新聞專業畢業生要3年以后才能畢業,報社只能從“自學成才”者中尋覓。這第一批招進來的人,在那個時代堪稱不錯,大多在當地小有文名,有的還得過省級劇本大獎。我卻是憑能說一口蒙古話蒙混過關的,在報紙上沒有發表過一個字,更不懂得新聞是什么。在一本供報紙通訊員啟蒙的小冊子上,我第一次看到,新聞要有“導語”,而導語是一條新聞“最重要的部分”,十分納悶:“最重要的東西寫完了,那下面還羅嗦什么?!”
不懂不怕,無非是需要惡補。當時也出版了一本國內大學使用的“新聞基本理論”,死活讀不下去,原因大概在于,這不是作者獨立思考的成果,照本宣科,只告訴你“是什么”,而不告訴你“為什么”,這在我看來是不能服人的。我們開始注意有什么國外的書籍。
1980年,新華出版社翻譯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報刊的四種理論》。說是小冊子一點也不過分,記得才賣5毛錢,灰色封面,還沒有小拇指厚,作者是韋爾伯·施拉姆等三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譯。這本書實際上是本老書,英文版是1956年出版的。我們也不知道作者是什么人,然而閱讀經驗卻是以往所沒有的——我在讀完第一遍后,立即開始從頭再讀第二遍,讀完仍意猶未盡。這本書雖然是本理論著作,但同時提供了足夠的歷史視野,它從一些最基本的問題開始:“為什么報刊成了現在的樣子?為什么它為不同的目的服務?為什么在不同的國家里報刊的形式又有極大差別?例如,為什么蘇聯的報刊不同于我們的報刊,而阿根廷的報刊又與英國的報刊不同呢?”很明顯,這就是我們入行后要問的問題,以致我一度認為這就是給我們這些初學者寫的書。若干年后,我才知道作者和這本書顯赫的學術地位。
這本書將當代世界的媒體理論概括為四種:集權主義理論;自由主義理論;社會責任理論和蘇維埃理論。其中蘇維埃理論是集權主義理論的變種,社會責任理論是自由主義理論的發展和修正。作者旁征博引,敘述精煉而易懂,幾乎沒有一句廢話,堪稱文風典范。對我本人而言,這本書的作用,在于引領我進入了一個“共同體”,開始了解這個行當從誕生起的哲學基礎、社會物質條件變革以及與社會思潮的聯系和互動。它同時也給了我一個歷史坐標,即我們現在處于一種什么理論的支配下;而國際新聞共同體從何處走來,正在走向何方。不言而喻,它激發我們這一代新聞人思考:我們的社會責任是什么?我們應當做什么,怎樣做?這種冥冥之中的責任感,后來竟支配了我和許多志同道合者的職業生涯。
受到這種新鮮信息的刺激,我們開始遍尋翻譯引進的新聞書籍。在那個時代,禁錮猶存,1981年出版的一本黎信先生選譯的《西方新聞作品選讀》,書后沒有價格,還赫然印著“內部讀物”四個黑體字。在翻譯引進上居功至偉的,要屬新華出版社。
1983年,新華出了本《風云人物采訪記》(嵇書佩等譯),也算是小冊子吧,售價0.66元(兩年后又出了續集,阿珊譯)。同樣,我們事先不知道作者奧里亞娜·法拉奇為何方神圣,只是見書就買。閱讀體驗有目瞪口呆之感。這位意大利女記者采訪的都是第一等的國際政治大人物,然而這是在采訪嗎?唇槍舌劍、步步緊逼、正面強攻、側翼迂回,遍布陷阱,虎視眈眈,不加掩飾的嘲諷,甚至還有肢體動作,在采訪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時,她不得不穿著蒙面黑袍才能會面,又當著霍梅尼的面將黑袍扔在他的腳下,怒斥為“這愚蠢的中世紀破布”。相比之下,對鄧小平的采訪是她最客氣的一次了??梢哉f,她的采訪就是層層剝去大人物的偽裝,使其現出原形。
就采訪風格和技巧而言,法拉奇是不可復制的。我的疑問是,既然所有的大人物都視她的采訪為“一場災難”,為什么又沒有一個人拒絕她的采訪,甚至以接受她的采訪為榮?以色列的沙龍也許回答了這個問題,在被法拉奇問得焦頭爛額之后,沙龍說:“您不好對付,極難對付,但是我喜歡這次不平靜的采訪,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像您一樣帶著那么多資料來采訪我,從來沒一個人能像您一樣只為準備一次采訪而甘冒槍林彈雨?!?BR> 我想,是職業氣質和職業素質征服了這些大人物,在智力和勇氣上,這個身高只有1米55的嬌小女人,與這些國王、首相、總理、宗教領袖平起平坐,甚至更勝一籌。而大人物,總是愿意與自己旗鼓相當的人對話。法拉奇捍衛了新聞記者的榮譽。她真正影響了我們這一代新聞人的,不是技巧,正是這種職業記者的氣質。
我印象深刻的另一本書是《美國新聞史》(新華出版社1982,蘇金琥、董樂山等譯),作者是一對父子,埃德溫·埃默里和邁克爾·埃默里。這不是小冊子,厚達700多頁。將近20年后,這本書又在中國出版了第8版(展江、殷文等譯),內容幾乎增加了一倍,價格則漲了40倍,真正的一塊大磚頭。為了懷舊,還是買下,幾乎拿不動。
美國人寫的歷史大多好看,本書亦不例外。本書前言的第一句話就吸引了我:“新聞史就是人類長期以來為相互自由傳播而斗爭的歷史——把新聞發掘出來,進行解釋,并在交換思想的市場上提出明智的見解?!蔽蚁聸Q心讀這本大部頭的目的是,看看新聞自由是從何發端,經歷過何種歧途和磨折,又是怎樣發揚光大的。毫無疑問,因為美國開國憲法毫不含糊地規定了國會不得制定“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因此,美國的新聞史,就是一部新聞自由的“自然史”,它會告訴我們,在新聞自由“自然”成長的歷程中,有哪些力量在發生作用,在政治權力和商業利潤的壓迫或引誘上,新聞界和整個社會能做什么,真正做了什么。
我沒有失望。這本書多處看得我心潮澎湃。很難想象在哪個國家,有這樣多的上層精英為新聞自由作出卓越貢獻。早在美國建國之前(1735年),就發生了著名的報紙發行人約翰·彼得·曾格被控“煽動鬧事罪”案,為他辯護并勝訴的是80高齡的律師安德魯·漢密爾頓。他后來被視為美國英雄,法庭辯辭也成為歷史文獻:“法庭所面臨的問題……并不(僅僅)是那位可憐的印刷商的事業……不是的!它的后果會影響到美洲大陸上的每一個自由人。這是最重要的事業,是自由的事業……這一自由就是把事實真相講出來,寫出來以揭露和反抗專斷權力的自由?!倍绹毩⑿缘钠鸩萑?、第三任總統托瑪斯·杰斐遜則說:“我已情愿將自己捐獻出來,作為一次偉大實驗的對象……以證明所謂新聞自由與治理有方的政府互不相容這一借口的欺騙性?!泵绹侣勛杂傻囊粋€顯著的歷程是,這座大廈的每一塊磚石,幾乎都由訴訟和判決構成,這里有前仆后繼的報紙發行人、杰出的編輯、記者、雄辯滔滔的律師和對國家命運深謀遠慮的最高法院大法官。
也正是在這種“先天”自由的環境下,美國的媒體經歷了自身成長的劇痛,報紙也曾淪為政黨的工具,也曾充滿謊言、誹謗和惡毒攻擊,也曾低級下流,美國社會對媒體的批評從未停止過。也許,這正是新聞自由的必經之途,只要新聞從業者有能力思考和應對,有能力自我完善,新聞自由的大廈就永遠不會倒塌。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前五六年當中,我們大概搜羅到了當時所有翻譯引進的新聞方面的書籍,其中既有新聞理論,也有采訪、寫作技巧,還有相當一部分西方新聞作品選編,每一本書,都有獨到之處,引發我們的贊嘆和揣摩,譬如那本《外國新聞通訊選評》(長征出版社,黎信、藍鴻文主編,1985),其中《“老報童”羅伊死了》最讓我們津津樂道。而1970年代末以“內部發行”的名義出版的四冊《光榮與夢想》(商務印書館,1978,廣州外國語學院美英問題研究室翻譯組譯),幾乎被讀爛,后來不得不又買了一套。我們驚嘆歷史竟能由新聞記者這樣生動地寫出來,威廉·曼徹斯特一時成為我們心中的偶像,夢想有一天也能像他這樣用新聞筆法寫出一部歷史。
至此,我的新聞啟蒙期大概就結束了,這完全是通過閱讀完成的,而閱讀,肯定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