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大壩”坎坷出生記
什么原因讓它20年里一直阻滯不前,又是什么原因讓它一年內神速推進,一朝上馬?
責任編輯:吳傳震 朱紅軍 實習生 郭海燕
什么原因讓它20年里一直阻滯不前,又是什么原因讓它一年內神速推進,一朝上馬?
9月30日上午,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以下簡稱“長沙樞紐”)在長沙市望城縣高塘嶺鎮開工了。5年后,一座擁有1750米長的壩頂公路橋在內的湘江大壩將截斷湘江水。
和任何一個涉及大江大河的重大工程一樣,湘江大壩從20年前動議起,就飽受爭議和反對,甚至催生了一個專業新名詞——“不可行性論證”。
但現在,這項總投資近60億元的工程終于上馬了。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湘江水景的吸引
湘江大壩的最早動議緣自1989年。當時的湖南省及長沙市主要領導提出在長沙河段建設長沙水電樞紐的建議,在當時,這是作為湘江水電梯級開發的一個組成部分,但由于種種原因,工程并未真正啟動。
2003年湘江長沙段出現歷史上罕見的最低枯水位,導致長沙市供水緊張,水質受到影響,有些人再次想起了長沙水利樞紐。
次年1月,時任長沙市委副書記楊順初在省人代會期間,以議案形式建議將工程納入省重點,盡快立項,爭取早日動工。紙上的湘江大壩時隔十余年后,再入公眾視野。
楊指出,2003年湘江枯水造成了長沙市城市供水緊張,水質遭受嚴重影響,且使山、水、洲、城的景觀遭受破壞,而且往往使得長沙的客運中止,貨運遭受重大損失。而筑壩攔水,將有望解決這一困境。
楊這樣描繪攔河大壩的美好前景:“工程實施后,以此抬高水位,既使湘江永遠保持山光水色,同時保證城鄉生產、生活用水,進而改善長沙水荒及湘江水景。”與此同時,還可能將打造“一條長50公里、跨越株洲、湘潭和長沙3個城市的沿湘江生態經濟帶,未來形成一個龐大的旅游產業”。
楊順初議案中的這一描述實際上與之后官方對于長沙樞紐的定位完全一致,因此,很難相信這僅僅是楊一人的建議。
僅僅一個月后,湖南省政府召開長沙湘江航電樞紐工程專題會,就地質、防洪、治污、生態、移民、交通以及拆遷等問題進行探討研究,時間表一度樂觀地定于2005年底開工,2010年底完成。
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示意圖
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示意圖
八參事反對聲浪
但就在這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