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回臺上市前傳
臺灣島內,幾乎所有媒體都在關注MOU,關注未來大陸熱錢大舉進入臺灣后,到底投資樓市還是股市更賺錢?!渡虡I周刊》最近連續兩期的封面專題,分別為《MOU:非懂不可》和《中國錢》。
責任編輯:顧策 肖華 實習生 范興龍
隨著兩岸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MOU)的簽署,越來越多的大陸臺商正積極籌備回臺上市的返鄉之旅。
今年以來,東莞宏盛集團董事長鄧宏達每次回臺灣老家,見到老父親,總是禁不住鼻子一酸,幾乎就要落淚。
“父親,我要回來了。”他說。
“回家好啊。”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自然不明白,他的這位馬上進入知天命之年的兒子口中的“回來”,是指回臺灣掛牌上市。
在臺商們如今所關注和津津樂道的議題中,“回臺上市”的風頭遠超大陸創業板的開板。臺灣一位業內人士今年9月底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預計3年內有200家臺資企業回臺上市,“目前已有27家,其中19家是大陸臺商。”
“我們為榮譽而戰。”鄧宏達激動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的辦公室里擺著他和臺灣領導人馬英九的合影,還有那輛扎眼的臺灣原裝的捷安特自行車。
這一天是11月19日。3天前,在北京和臺北,兩岸同時簽署了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MOU);5天后,宏盛的上市保薦人——臺灣凱基證券,則要來東莞,為他的團隊做“上市總動員”。
20年大陸生涯作為1988年前后最早一批來大陸掏金的臺商,鄧宏達20年間的戲劇性人生是一代人的縮影
鄧宏達的幾乎落淚,并非因為有可能在臺灣資本市場一展身手的喜極而泣,而是對老父親的“懺悔”。
在鄧宏達身上,獅子座男人愛冒險和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顯露無疑。1987年10月,臺灣領導人蔣經國宣布解除臺灣戒嚴、開放臺灣外省人赴大陸探親;第二年年初,鄧宏達——這位彼時并沒有親人在大陸的29歲小伙兒,只因放不下“三十而立”的中國古訓,執意前往大陸撈世界。
不敢到香港簽證,他選擇繞道新加坡到廣州。鄧宏達邁出的這一步,比許多臺灣知名企業家還早了半拍。
被譽為“臺灣經營之神”的臺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2008年10月去世),第一次到大陸是1989年11月底,他被安排在了釣魚臺國賓館,并得到了鄧小平的盛情款待。不過他此番行程頗費周折,在家人的陪同下,從美國出發,先取道日本,然后從大連進入大陸。
知名的米果廠商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進入大陸,則是1992年的事了。
王永慶和蔡衍明進入大陸,皆出于“曲線投資”的目的(彼時臺灣當局禁止島內企業直接投資大陸)。而鄧宏達來到陌生的廣州,是從打工仔開始零起步。
離開臺灣的時候,鄧宏達告訴父親,他想“認識整個中國”。
來到大陸的鄧宏達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幸運兒,1980年代新臺幣升值后,臺灣勞動力短缺,加上臺灣政府提倡產業升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