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校長實名推薦上北大”:其實不是改革

推薦集體說了算,學生分數說了算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何旭

推薦集體說了算,學生分數說了算

北大剛剛推行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能否撬動中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種種跡象表明,在十三個省市39所中學試行“校長實名推薦制”,過程可堪透明,而結果卻是平淡甚至乏味。

陸續被公布的推薦學生無一例外均是各所中學的王牌尖子生,“人們想象中的偏才怪才一個也沒有出現”;而校長們則小心謹慎的放棄了原本授予個人的推薦大權,以不同形式轉交給了“集體決策”。

這一剛剛被公眾寄予“改革”厚望的舉措,試行之初就已經變形走樣。

放棄權力的校長們

11月16日,入圍學校名單即已在北大招生網掛出公示。入圍學校皆為當地歷年的北大生源基地,而之前已有400多所各地知名中學申報入圍試點。在今年8月,有近80所中學參加的北大自主招生研討會上,北大校方首倡“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一與會人士透露,此次試點的39所中學皆在當時參會名單中。“這等于在知名中學里進行二次篩選”,一落選中學校長坦言。

南方周末記者征詢的多位中學校長皆坦言,此制度不過是經過一系列繁雜而審慎的程序之后,“校長簽字而已”——“我們是制度的執行者,而不是主導者”。

泰州中學校長蔣建華認為,實名推薦制就是要校長承擔主要責任,所以對待推薦更謹慎,更加注重自己個人的誠信和學校的聲譽。

作為該制度最大亮點——校長以個人信譽和誠信度作為保證,在現實操作中,個人擔責的制度設計也被以集體擔責代替——“因為這是一個集體決策的結果”。

以東北師大附中為例,推薦與否的決定權掌握在22名專家組成員手中。而專家組由學校領導、學校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和高三年級核心組成員共同組成。

全國首個獲得推薦的學生匡超來自南京師大附中。而匡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透露出足夠自信,“我覺得我的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