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元 漩渦中的武大教授
“一個絕癥設計師也許此刻才會明白,人生真的就像設計作品,最終的呈現永遠無法完美,外在的干預可能會讓它遍體鱗傷”
“一個絕癥設計師也許此刻才會明白,人生真的就像設計作品,最終的呈現永遠無法完美,外在的干預可能會讓它遍體鱗傷”
3幅用德產“紅環0.18”繪就的、纖細而又流暢的設計圖紙被高高掛起,天馬行空的離奇組合線條,如同急促的呼吸與賁張的血脈般具有最直觀的生命氣息。
圖畫背后,是斑駁的黑褐色幕墻,年代久遠,土黃的墻裙早已脫落;下面的桌子被七零八碎的藥水瓶、膠囊盒、營養劑占滿,不銹鋼的保溫桶里還有尚未吃完的糊狀流食。正對著圖畫躺著的男人,也如作品上密布的線條,被幾根白色的塑料導管不規則地縈繞。所不同的是,在這個男人身上,你不會覺察出絲毫的生命氣息。導管一頭連著他的鼻腔,并直插開胸后的氣管,一頭接上湛藍色的呼吸機。
張在元
男人是3幅圖畫的作者,也是這間病房的主人:張在元。身體狀況許可的情況下,他會讓護工將病床搖高到自己剛好能看見圖畫的角度,眼神里透析出滿意的光芒。
作為一名屢獲國際殊榮的建筑設計師,和一位知名學府城市設計學院的開宗元老,張在元最快樂的時光,便是設計和繪圖的過程;包括“長江水晶宮”這樣的著名意象,和“廣州生物島”這樣的宏大實體,都經由他的畫筆完成。而熟悉張在元的人評價:相較于他充滿戲劇效果、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而言,設計作品中呈現的發散和想象都要遜色不少。
更有人說:病危前的張在元,無法設計自己的人生軌跡,他無法獲知也無法阻撓別人對自己意志、情感的設計。
最不懼怕領導的人
1950年,張在元生于湖北省公安縣。文化大革命爆發的那一年,他剛好初中畢業,被強令回家務農,并在一年后調任“國防三線建設建筑設計描圖員”。
十年浩劫期間,他的全部工作就是手繪毛澤東畫像,大的一共畫了260多幅,小的則無法統計。多年以后,即便是在高水準的國際設計師大賽上,評委都會嘆服張在元的繪圖技藝精湛。這些老外無法想象,來自農村的張在元,以反復臨摹毛澤東頭像替代和彌補了本應接受的正規素描術科訓練。
張在元的身體素質不錯,曾被選送到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當過幾年通訊兵。部隊轉業后,張在元到武漢建筑工業學院教研室當助教,同時兼任武漢軍區總醫院的“黑板報顧問”。在計算機制圖還無從談起的80年代,張在元近乎承攬了學院及相關單位所有的“美工”活兒,包括辦公大樓里的科室門牌,醫院門診專家頭像,還有圖書館墻上的宣傳貼畫。他由此與圖書館達成協議:將自己的借書冊數增加了10倍;又據此向醫院借來一間廢棄的空房,作為自己的專用工作室。這些原本都是教授才能索取的福利,這個助教從報到的第一天開始,就有著太多的與別不同。
他最不懼怕的就是領導,無論校內校外。為了拍攝一部設計專業的電化教學片,他連躍三級,直接找到時任院長塞風,借來這個副廳級一把手的專車,并拿到一筆相當于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