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著是中國電影的高度,蹲著也是”——專訪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
上影無論是電影拍攝的數量,還是中國式大片的比重,看上去遠遠不如中影。但上影利潤是中影的20倍。這是令人驚訝的數字。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王華
●大家都有院線,等于都有核武器。
●上影追求的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中影拍《建國大業》,三平讓我投資一點,我問成本多少,他說預算3700萬,后來我投了10%,作為投資方來講,這個成本很低,贏的概率很高。
●自己有好項目就去融資,別人有好項目就去投資,不管什么企業,都不敢把錢全壓在一部影片上。“當時的上海電影,站著是中國電影的高度,蹲著也是中國電影的高度。”上海電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上??梢哉f是中國電影真正的發源地:中國第一個電影院、第一個電影公司、第一代電影人全部在上海產生。
2009年11月16日是上海電影制片廠成立60周年的日子,但對于上海電影集團公司來說,只有9年的時光——2001年8月,以上海電影制片廠為主體,成立了上海電影集團公司。
上影和中影從此成為中國電影的兩大巨頭。“中國電影界現在只講票房,還沒有去講利潤。”“利潤”是掛在任仲倫嘴上最多的詞之一。
2008年,中影主營收入7億多,利潤0.15億元;上影集團主營收入15.18億元,利潤2.16億元——上影利潤是中影的20倍。
這是令人驚訝的數字。上影無論是電影拍攝的數量,還是中國式大片的比重,看上去遠遠不如中影。“我們做企業有個原則,不圖場面熱鬧,不圖表面繁華,而是發展以利潤為王。我到上影六年,做了三個字,產業鏈。”任仲倫說。
11月9日,南方周末記者在上海銀星皇冠假日酒店對任仲倫進行了近 5個小時的專訪——這個著名的酒店和旁邊上海影城,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場,也是上影集團產業鏈中的一小部分。
目前,上影正在花10億元建造11萬平米的上海電影集團總部大樓和1.5萬平方米的上海電影博物館;成立了上影英皇、上影寰亞;進一步擴大車墩影視基地到650畝……
根據李長春的指示,上影集團也開始醞釀上市的可能性。
上海電影制片廠成立60周年的紀念版廠標 圖/上影
任仲倫和《藍莓之夜》的主演諾拉·瓊斯、導演王家衛。王家衛是為數不多把工作室放在上海而不是北京的香港導演 CFP/圖
上影不是窮光蛋
2003年5月8日,任仲倫接手上影集團,任集團黨委書記兼總裁,他還記得歡迎會現場,“掌聲稀稀拉拉”。當時是上影欠銀行近5億元人民幣。
職工的工資發不出來,有人沖到任仲倫的辦公室,把他的熱水瓶全部砸光;有人揚言要殺了他。
南方周末:2003年,你接手上影的時候,上影是個什么狀態?
任仲倫:上影有光榮傳統,也有歷史包袱。當時整個集團負債率高達70%,向銀行借了5億多元人民幣,下屬單位屬于虧損的單位有71%,這些單位的虧損總額加起來有3500萬。
我問財務總監,現金有多少?只有1700萬。結果兩天后來了一個通知,要支付上影離休干部一次性補房貼1070萬。我還要給在職的人員發工資。我的第一周,主要是借錢和討別人欠上影的錢。
有的老同志生活過得困難,拿著工資單在人大會議上說:“什么叫尊重藝術,什么叫尊重藝術家,我這樣的國家一級演員一個月就拿三百塊錢。”
當年我們借錢一次性解決了老同志的困難。老人對上影是最有貢獻的。計劃經濟年代,電影業對國家財稅貢獻是文化界最多的。
南方周末:你怎么改變這樣的局面?
任仲倫:當時其他電影單位都有這樣難念的經。所以,大家都是利用當時的政策,跟政府要點錢,一個人頭給個三五萬,你離開這個廠吧。
還有就是采取類似獨立制片的方法,把人力分散成許多小公司。當時流行一種觀點:美國80%的影片都是獨立制片公司制作的。獨立制片船小好調頭,人少精干沒負擔。
上任不久,市領導要我去美國考察。我去了美國七大公司,考察回來,我有了新想法。
南方周末:在美國你發現了什么?
任仲倫:我見到美國同行就問:“你們靠什么賺錢?”他們的回答讓我心里發涼:在美國,一部電影的投資周期是兩到三年,如果只靠影院票房,十部影片里只有一部賺錢。
靠錄像帶市場租賃和電視版權,十部影片里也只有三部影片賺錢,另外七部電影是虧損或者勉強打平。
我問他們:這樣低的賺錢幾率,你們公司怎么做大的?我能不能給看你們公司的財務報表……美國許多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是公開的。米高梅公司2001年的財務報表里,新片的收入當時是1.7億美金,但版權收入(他們叫片庫經營)中,收入是5.4億美金。
他們的財務總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