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水”縱橫 “迷信”遭忌——一位“非遺”專家挑剔“非遺”保護
與國家級“非遺”數量暴增相對應的,是大量的“非遺”正在消失?!胺沁z”的傳承鏈條正在中斷:六十年間傳統劇種損失了三分之一;消失的舞蹈類遺產超過二十多年前時統計總量的三成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王華
11月26日,耗資3.7億元、歷時4年的中國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普查終于宣告“基本結束”。
5年來,中國“非遺”保護工作進展神速:目前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項目1028個,“非遺”傳承人1044位。這次普查收集珍貴實物和資料26萬多件,“非遺”資源總量近56萬項。
與國家級“非遺”數量暴增相對應的,是大量的“非遺”正在消失。文化部部長蔡武11月26日說,“非遺”的傳承鏈條正在中斷:六十年間傳統劇種損失了三分之一;消失的舞蹈類遺產超過二十多年前時統計總量的三成,其中河北、山西兩省近三分之二的傳統舞蹈失傳。
韓國在40年前就啟動了“非遺”的認定和保護工作,迄今不過認定113項國家級“非遺”。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韓國還在與中國爭奪端午節的“申遺”。韓國的“啟動早、‘非遺’少”曾引發了包括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在內的眾多專家擔憂——中國真有那么多“非遺”嗎?
馮驥才指出“非遺申報往往和政績或商業利益聯系在一起,政績和利益成為驅動力”,食品類“非遺”項目不宜過多,如果都這樣搞,“非遺保護名錄最后就成食品大全了”。
11月12日,在澳門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遺產論壇期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宋兆麟,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表達了和馮驥才一樣的擔憂,他還批評“非遺”申報中的造假和逐利行為——
浙江畬族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