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愛心,制度缺出口
12月1日媒體剛剛披露,國家民政部已考慮調整非政府組織注冊的相關法規,以便廣大非政府組織注冊,繼而獲得合法身份。但次日即獲回應,稱此消息并非正式渠道發布,目前尚難確認。
責任編輯:陳敏 史哲 蔡軍劍
這是一個撲朔迷離的消息。12月1日媒體剛剛披露,國家民政部已考慮調整非政府組織注冊的相關法規,以便廣大非政府組織注冊,繼而獲得合法身份。但次日即獲回應,稱此消息并非正式渠道發布,目前尚難確認。
一個并非正式的消息,竟能馬上轟動,各大網站爭相轉載,這個現象頗意味深長。不妨把這看做測試公眾情緒的一個晴雨表。非政府組織的注冊壁壘,進而,非政府組織的整個生存狀態,此類話題在公共議程中地位之重要,至此已烘托得淋漓盡致。
這反映了我們社會的一個基本矛盾,即社會的公益需求與我們的制度環境所可能提供的公益空間,二者有著巨大的落差。就像公眾的精神文化消費往往遭遇人為抑制,文化產業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