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中的企業、企業家與社會
伴隨著“國進民退”的,是不斷高漲的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呼聲,似乎經濟和社會中的一些問題都與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有關
責任編輯:余力 實習生 陳秀月
伴隨著“國進民退”的,是不斷高漲的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呼聲,似乎經濟和社會中的一些問題都與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有關
近年來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出現了惡化的跡象,一個代表性的趨勢就是“國進民退”。國家統計局負責人就此做出了回應,用數字說明并不存在這個問題。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政府并不認同“國進民退”。同時我們也希望統計局公布數據來源和計算方法,以便社會上的學者能在同樣的信息基礎上進行獨立的研究。
盡管官方的宏觀數字不支持“國進民退”的說法,在微觀層面上看到的事實卻是清晰無誤的: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正受到擠壓,經營上的困難不斷增加。在鋼鐵行業中,虧損的國企收購盈利的民企;在煤炭業中,政府動用行政力量強行整合民營煤礦,侵犯民間產權;在民航業中,民營公司紛紛陷入困境;在地產業中,國有開發商挾強大的資金實力,不斷拍出新地王,中小型民營開發商不得不退避三舍。這些現象若不是國進民退,又能作何解釋呢?
去年年底以來,政府執行拉動內需的政策,新增貸款和財政支出的大部分流入了國有部門。根據統計局的數字,今年前三季度,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高達40%以上,而非國有部門的投資增長不到30%,兩者相差十多個百分點。如果這不是國進民退,又能是什么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