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援建汶川震區一年間:觀念沖擊比高樓大廈更值錢

“廣東對汶川的對口援建,不僅是給我們帶來了物質的援建,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精神的援建?!?/blockquote>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何旭

“5·12”大地震之后,廣東援建團進駐汶川已歷一年。在汶川的高山河谷之間,廣東建起現代化的住宅、學校、醫院和各項公共設施,“汶川的硬件設施建設至少提前了二十年”。

但高樓大廈并非廣東援建人員眼中最大的成績,在江門市援建工作組組長甄勵富看來,所有的硬件設施都只是在“栽培土壤”,在那些設施先進的建筑和設施背后,思想開放的南粵文明給相對封閉的汶川帶來的思想觀念的沖擊或許才是“希望的種子”。“如果改變了思想觀念,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將會比我們援建幾十個億還大得多。”甄勵富說。

這種影響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讓這個躲在群山之中,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羌城,也許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變。

而汶川縣委書記青理東也感慨:“廣東對汶川的對口援建,不僅是給我們帶來了物質的援建,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精神的援建。“

汶川一中的草地足球場在背后的大山映襯下格外醒目 圖/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

要“馬上”,不要“惱火得很”——把廣東的時間觀念和效率意識帶給汶川

進駐汶川后,甄勵富開始特別怕有人跟他說兩句話。一句是“馬上”,一句是“惱火得很”。

2008年8月7日,甄勵富帶著江門市對口支援汶川縣雁門鄉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組抵達汶川雁門。

年近50歲的甄勵富用三天半時間,走遍雁門鄉9個行政村22個村民小組。三天半的實地調查,他不僅看到了各村受損的嚴重程度,也看到了村民生活的艱難,“基礎設施跟幾十年前沒有多大差別。道路還是山路且不通車,又沒有水喝。”

甄勵富發現,實際工作中,汶川當地人最喜歡說“馬上”。甄勵富以為,這就是立即的意思。

一次,正打算上廁所的他接到一名施工隊負責人的電話,說找他有事,甄勵富便問:“什么時候到?”該負責人回答得很干脆:“馬上。”甄勵富于是決定忍著“內急”等那名負責人來。“我聽著那口氣,應該是三五分鐘就能到的樣子。”結果,一等半個多小時,讓甄勵富大呼上當。

還有一次甄勵富通知鄉干部開會,說好是上午9點,結果到了上午9點30分還沒到,打電話過去詢問,都說“馬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