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傳統史觀之后……
一面繼續延用傳統的階級觀點,一面又試圖超越階級,從民族和國家的角度談歷史,兩者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捍格之處
責任編輯:劉小磊
一面繼續延用傳統的階級觀點,一面又試圖超越階級,從民族和國家的角度談歷史,兩者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捍格之處
金著的使命感
讀完金沖及先生的這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以下簡稱金著),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使命感。金著是出于為革命正名和全面論證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而作的。它告訴讀者:像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在100年內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必然會是一個復雜艱苦的探索過程。無論革命,還是建設,許多事情都是頭一回經歷,既沒有現成的答案,也缺乏成熟的經驗,怎樣根據中國的國情,走出一條切合中國實際的新路子來,必須通過成功與失敗的反復實踐,逐步摸索,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因此,金著明確告訴讀者:“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能因為看見了挫折、失敗,就懷疑,甚至是否定前人艱苦的努力和探索。用書中的話來說,就是:
既然是探索,自然不可能把什么都預先弄得清清楚楚,都已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周圍的局勢又往往那樣危急而緊迫,不容許你從從容容地做好一切準備后再起步。許多事只能看準一個大的方向,便勇敢地往前闖,在闖的中間作種種嘗試。其中難免會有風險,會有曲折。有時,人們的認識不符合客觀實際,再加上不那么謙虛謹慎,還會付出很大的代價,碰得頭破血流。人們只能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發現問題就去解決,認識錯誤就去糾正,才能逐漸學會應該怎么做。路就是這樣闖出來的。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金沖及著 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年9月,128元
中共在民主革命時期曾經遭受過兩次大的失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犯過兩次嚴重錯誤,但是:
這個黨的本質是好的。無論怎樣艱難困苦的環境,無論多少巨大的外來壓力,無論自己一時犯過多么嚴重的錯誤,遭受多么巨大的挫折,都沒有把它壓垮。它不但總能在失敗和挫折中挺過來,并且總能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由別人來糾正這些錯誤,經過用幾年時間嚴肅地總結經驗教訓,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聰明,使自己沒有白白付出那些代價,而從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條正確的路子來。這是一部二十世紀中國歷史所反復證明了的。
金著就是在這樣一種指導思想下,出于要回答中國為什么需要中共,中共如何為中國奮斗,又為什么會遭遇到許多挫折,會犯許多錯誤,同時仍舊能夠引導著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取得成功這一重大歷史問題,來寫此書的。全書29章,只有很少的幾章沒有講到中共,或不是以中共為中心。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書題為“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似乎并不是十分準確。尤其是從“中國史”的角度,書中實在也只是集中討論了政治史方面的問題,而對社會、經濟、文化、民族、外交、軍事等問題,著墨甚少。
從階級史觀到民族革命史觀
那么,從一部政治史綱的角度,金著有哪些新的特色呢?
在我看來,金著最大特色有兩點,一是它努力以“史”代論,且盡其所能地邊敘邊議,大膽直面作者不同意的各種觀點。二是它字里行間充滿了感情,作者大量引述國人當年各種愛國言論,并常常加以動情的議論,或褒或貶,皆以是否利國為標準。由此也就決定了金著與傳統中共黨史寫法的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作者明顯地力圖展現一種新的歷史解讀的方法。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史觀的改變。
傳統的中共黨史所依據的,是聯共(布)黨史的思路,即要基于階級史觀來講民族和國家。也就是要先依照馬列主義的階級觀點來談國家、民族、社會及其在此基礎上所發生的種種矛盾與沖突,再依據階級差別、階級矛盾、階級沖突,去解讀國家關系、民族關系和社會關系問題。比如毛澤東講中國革命的原因時,就會首先講中國社會長期的封建性質及其地主與農民兩個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進而說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如何削弱了封建統治,并促成了中國社會的分解和新的社會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形成;然后再說明列強各國為了把中國變成自己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場展開的爭奪,又如何瓜分著中國并利用中國的買辦階級和沒落地主階級做自己統治中國的工具。在此基礎上,才有了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說,和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的看法。由此也就決定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和動力所在,決定了只有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具有最徹底和最不妥協的革命精神的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才可能擔負起組織、引導中國社會各個革命階層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的任務的論點。傳統的中共黨史,包括建立在這一觀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