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本能

下面幾個人中,你覺得誰最可敬?是德蘭修女、比爾·蓋茨,還是諾曼·博洛格?

責任編輯:朱力遠

我們的某些心理方式很可能會阻礙我們得出最為正當合理的道德結論。道德感,就跟其他感官一樣,在錯覺面前不堪一擊。人類的道德感原是一種相當復雜的結構,無獨有偶,它還體現出了自身進化的歷史和它的神經生物學的基礎。

下面幾個人中,你覺得誰最可敬?是德蘭修女、比爾·蓋茨,還是諾曼·博洛格?而他們之中,你又覺得誰相對來說最不那么可敬?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決非難題。德蘭修女,因在加爾各答行善,幫扶窮人而受到梵蒂岡的賜福,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在一次美國民調中被列為20世紀最可敬之人首位。比爾·蓋茨,因給其用戶帶來的藍屏死機和Office軟件的跳舞別針(早期Word軟件的蹩腳屏幕助手)而臭名昭著,其肖像在“我恨蓋茨”網上慘遭毀容。至于諾曼·博洛格……諾曼·博洛格又是何方神圣?

然而再往深處想一想,你可能就會重新考慮你的答案了。博洛格,“綠色革命之父”,采用農業科學來緩解世界饑餓,被譽為十億生命的救星——歷史上再沒有誰像他這樣拯救過如此之多的生命。蓋茨,在決定如何使用他的財富時,出人意表地,把錢投入到抗擊發展中國家常見病中,希望以此來減輕大多數人的苦難。而德蘭修女,則弘揚了苦行的美德,并據此來經營她的資金周轉不靈的使團:他們的病號主顧得到了許多的禱告,但生活條件嚴酷,沒有鎮痛劑,醫療設備也原始得令人命堪憂。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前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兼認知神經科學中心主任,現任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系世界著名實驗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和科普作家。其名著《語言本能》國內已有譯本。

不難發現,這三個人的道德名聲跟他們所行的善何其不成比例。德蘭修女是神圣的化身:白色的袍子,哀傷的目光,禁欲克己,照片中的她常與大地上的貧苦人群相伴。蓋茨則是一個書呆子中的書呆子,還是世界首富,他要是能上天堂那駱駝都能鉆過針眼了。而博洛格,現年93歲,一個農學家,把一輩子的時間都花在了實驗室里和非贏利組織中,極少走上媒體舞臺,因此也就壓根沒走進過我們的視線。

我懷疑上述例子可能連一個人都說服不了,沒人會承認蓋茨比德蘭修女更圣潔。不過這些例子足以反映我們的頭腦是會被神圣的光環所左右的,因此而無法對于行為本身——無論是讓人貧困還是讓人富裕的行為——做出客觀公正的評斷。仿佛我們在道德錯覺(moral ilusions)面前是不堪一擊的,這迷惑人的道德錯覺無異于麥片包裝盒上的不真實的廣告圖片,或者是心理學課本上的變幻線。

今天,一個新的領域在利用錯覺揭開第六感——道德感(是非觀念)的面紗。人們的道德直覺已經在實驗室里、互聯網上和大腦掃描中被抽離出來加以研究,人們更試圖以博弈論、神經科學和進化論生物學來分析道德直覺。“有兩種東西,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就越是使我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愛慕和敬畏,”康德寫道,“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如今人們越探索道德準繩,心里就越發感到敬畏,至于是否還能愛慕就不得而知了。人類的道德感(是非觀念)原是一種相當復雜的結構,無獨有偶,它還體現出了自身進化的歷史和它的神經生物學的基礎。

是什么觸發了道德感

要承認人的心理有專門的一部分作用于道德,就得先認識到人們對事物的既定的道德評價與他們對其他事物的成見是截然不同的兩樣東西。道德化(moralization)是一種心理狀態,就像一個開關,可開可關。當這種道德開關被打開的時候,一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便駕馭了我們的思考。這種思維模式使我們將某些行為視作是不道德的,而不僅僅是難如人意的,或不合時宜的,又或者是不太明智的。

道德感的首要特征是:被援引為規則的道德信條通常被視作是普適通用的。比方說,禁止強奸、禁止謀殺,這不會被人們視作一種當地風俗,而更具普適而客觀的公允。

道德感的另一項特征是:人們覺得那些犯下不道德罪行的人理應受到懲罰。對那些違反道德律的人施加人身傷害仿佛是天經地義的;相反,讓他們“僥幸脫逃”才是一種過錯。因此人們可以毫無不安地奉上帝之名或假國家之權來傷害那些他們認為不道德的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