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大院
“馬克思大院”。這座以無產階級精神領袖和共產主義之父命名的大樓,或許在中國鮮為人知,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歐洲,它是響當當、紅彤彤的名字。
責任編輯:馬莉
在歐洲,維也納大概是最有布爾喬亞風情的一座城市了。市中心的環形大道是上流社會的活動中心,那里云集了奧地利最豪華的高樓大廈,它們好像婚禮上一個個白色的大奶油蛋糕,華麗堂皇的古典柱式和波浪起伏的巴洛克曲線,道盡了布爾喬亞的生活方式和理想。這也是游客們最熟悉的那個維也納。
在維也納短期逗留的時候,盡管市中心環形大道上有許多著名的“奶油蛋糕”來不及欣賞,但我特意花了一天的時間跑去市郊,為的是探尋維也納的另一面。在市中心以北五公里的一個偏遠的住宅小區,我看到了那座站在綠茵之中的紅色建筑——“馬克思大院”。這座以無產階級精神領袖和共產主義之父命名的大樓,或許在中國鮮為人知,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歐洲,它是響當當、紅彤彤的名字。
“紅色公屋”創造出一種新的建筑模式:它既是住宅,又是進行文化教育和活動的公共場所 圖/方元
紅色維也納
隨著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解體,奧地利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1919年,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民主大選,左翼溫和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民主選舉的社會主義政權,連續執政了15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紅色維也納”。它的一個最大政績就是公屋政策,緩解了長期迫切的住房及就業問題,對穩定社會和恢復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馬克思大院”就是此時期公屋建筑的代表作,并成為“紅色維也納”的地標。
“馬克思大院”盡管不是坐落在市中心的環形大道上,但無論在建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