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最需想象力
史家不能因為史料的空缺而主動“湮沒”一段歷史,須發揮歷史想象力,連接歷史可能割斷之處
責任編輯:蔡軍劍
史家不能因為史料的空缺而主動“湮沒”一段歷史,須發揮歷史想象力,連接歷史可能割斷之處
以我的陋見,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學生的想象力裝上翅膀,可以翱翔于學術、知識和思想的宇宙之中。在各學科中,歷史學尤其需要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遺憾的是,一般人的看法,史學恰是既不需要也最缺乏想象力的(一位史學出身的雜志主編即曾如此對我說)。這是我們大學歷史教育失敗的表征,應該引起我們這些教史學者深自反省。此事要緊,我只能多引一些通人的見解,看看過去關于史學與想象力的關系有些什么看法,以及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史學勿需想象力的看法素為非史學者所相信,錢鍾書曾半帶挖苦地說:“歷史考據只扣住表面的跡象,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喪失了謹嚴,算不得考據;或者變成不安本分、遇事生風的考據,所謂穿鑿附會。”在他看來,“文學創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隱藏的本質,曲傳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這是“它的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