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眼淚、鼾聲與夢想
2009年12月7日,1200輛高耗油的豪華轎車、140架私人飛機云集丹麥小城,帶領世界進入哥本哈根時間。
責任編輯:朱紅軍 曹海東 實習生 郭海燕
“十七年來第一次,氣候變化大會實行入場的限制管理。”
2009年12月7日,1200輛高耗油的豪華轎車、140架私人飛機云集丹麥小城,帶領世界進入哥本哈根時間。
被疑似炸彈的可疑包裹耽擱了短暫時間后,駛向貝拉中心——聯合國氣候大會會場的地鐵,像一臺穿梭地球的機器——每停一站,不同膚色、不同國籍人群魚貫而入。
地鐵載著所有的人們駛向同一個目的地,同時,也駛向了對同一個話題的關注——如何應對氣候變暖。
會場內,政治家們,在錯綜復雜的談判桌上,等待對方翻開最后一張底牌;會場外,人們的生活,或多或少地,也因氣候變化而改變。
盡管綠色人士通過五花八門的方式表達對達成協議的渴望,但這可能只是一種奢望。 圖/CFP
一
會場內,設在代表團辦公區的中國新聞中心,翻譯側身問,“需要翻譯嗎?”發改委氣候司司長蘇偉點點頭并小聲說,“咱還真沒見過這陣勢。”
數十名中外記者,將這個只能容納一二十人的房間擠滿。“長槍短炮”嚴陣以待,讓蘇偉有些意外。這是他作為中國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首次公開亮相,并接受中外記者提問。
蘇偉顯然還有些不太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