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國商,一個上市老國企的新麻煩
上世紀80年代的“國門第一商”,到2009年卻遭遇了大股東被深交所譴責的命運。 深國商究竟是內部人的棋子,還是大股東的魚肉?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上世紀80年代的“國門第一商”,到2009年卻遭遇了大股東被深交所譴責的命運。
深國商究竟是內部人的棋子,還是大股東的魚肉?
11月21日,深交所公開譴責深國商(000056)大股東違背12個月內不減持的承諾,違反證券法關于收購股份達5%紅線即不能反向交易的相關條文,這些行為將被記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
深國商,這家當年輝煌的老國企,一時黯然。
可以“共患難”,但不“同富貴”
很多深圳的第一代淘金者都記得深國商當年遠播的名氣。
改革開放初期的1983年,深圳國資旗下的特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特發集團”)獨資興辦了深圳國際商場,即深國商的前身。
作為老字號百貨企業,深國商曾經相當輝煌——利用早年特區的優惠政策,大量進口消費品以滿足當時國內巨大的消費需求,深國商也因此創造了零售業的奇跡:“開業一年賺回一個國商”。
在上世紀80年代,深國商被稱為“國門第一商”,也被譽為“深圳櫥窗”。用公司老員工的話來說,1983年到1991年簡直就是“坐著收錢的黃金時期”。
但從1995年左右開始,百貨業風光不再。尤其2004年我國開始對外資全面開放零售業后,國內的傳統百貨雪上加霜。
正是此時,深國商先后在1995年和1996年分別于B股和A股上市,成為深圳本地唯一零售商業類上市公司。
翻閱深國商歷年來的財務報告,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起,報告中都會提到“外資商業巨頭大舉進入,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公司競爭力不夠,導致遭遇經營困難,并致使商業零售收入下降”等問題,而且部分年份出現虧損或僅是微利。
投資者幾乎沒有從深國商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