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有利于促內需
在現實的經濟狀況下,中國不僅應該大幅度減稅,而且應該控制政府財政支出,防止大規模赤字的出現,從而推動國內財政運行的機制向“公共財政”轉變。
責任編輯:余力 鄧謹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在現實的經濟狀況下,中國不僅應該大幅度減稅,而且應該控制政府財政支出,防止大規模赤字的出現,從而推動國內財政運行的機制向“公共財政”轉變。
面對2008年下半年突如其來的全球經濟危機,中央政府果斷出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組合的宏觀調控措施,以應對國內經濟的大幅下滑。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使國內經濟在今年出現了迅速的反彈,但諸多的隱患,如產能過剩、資產價格泡沫、通脹風險,引發了對經濟復蘇“重量輕質”的擔憂。
前10月:赤字財政竟現盈余
為了順利實現“保增長”,中國今年的財政可謂是花了大價錢。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7500億元赤字,比上年增加了5700億元,同時代地方發行2000億元債券,全國財政赤字合計9500億元,創出了新中國60年的最高紀錄。
財政部近期則提出,將“力爭”完成年初制定的財政收入“保八”的任務。這意味著如果全年支出不超出預算的話,年初預算報告中確定的財政赤字規模將會保持在可控范圍之內,中國財政將繼續保持穩健。
而從實際運行的情況來看,今年前10月國內財政收支狀況也的確表現得頗為出色。財政部的數據顯示,前10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5.8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5%。其中,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5.1萬億元,同比增長4.7%。隨著年底前財政收入的繼續攀高,中國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