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的結局近了
如果那個日子是可預測的,就會變成政府賣票。電影描寫的這個賣方市場,散戶被拋棄,大戶人頭攢動,國家儼然成為上帝。
我是在臺北的西門町,看這個挪亞方舟的人文主義版。剛好是內地首映的第二天,成都發生5.0級余震,是汶川大地震以來,晃動最強的一次。父母收拾了細軟,預備隨時下樓。一年半了,我腳下的土地已有過6萬次余震,永久地改變了我的靈魂對這個世界的感應方式。像大地震前那么活著是一種羞恥,事實上也不可能。
據說在歐洲有人已四處打聽,預訂挪亞方舟的船票。其實每一座寺廟,自古以來都有人訂票。不過電影中最荒誕的,就是政府賣票,10億歐元一張。在《舊約》的記載中,挪亞賣了一輩子票,而且都是貴賓卡、免費票,但除了他一家8口,竟然一張都沒賣出去。人們年復一年,彼此朝賀,說壽比南山、福如東海;by the way,那個挪亞根本是瘋子。
區別在于,那個日子是否可以預測。
很簡單,如果那個日子是不可預測的,就有信仰團體賣票。他們沒有槍,沒有炮,他們也有賣假票的。但嗓子說破了,鞋子走穿了,是賣的多,買的少;聽的多,信的少。誰愿拿地上看得見的富貴,換天上看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