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拍給院線經理看的?——陳可辛談電影“淺”規則
我講得特別血淋淋,但是特別真實,因為到了十二月,不管拍什么片,只要開的戲院就會賣。電影那么多,戲院那么少,我們要想怎么征服戲院經理,戲院經理對你有信心,你的電影就已經賣錢了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王華
我今天做采訪可能真的是為觀眾,之前我們接受了一年的采訪,其實是針對戲院經理的。我講得特別血淋淋,但是特別真實,因為到了十二月,不管拍什么片,只要開的戲院就會賣。電影那么多,戲院那么少,我們要想怎么征服戲院經理,戲院經理對你有信心,你的電影就已經賣錢了。
——陳可辛
《十月圍城》開篇是1901年,興中會前會長楊衢云在自己的“輔仁文社”被暗殺。畫面上“結志街”的路牌很顯眼。
結志街今天仍在香港中環,曾經是輔仁文社的地方,如今緊鄰著名的“九記牛腩”。這家店生意最好的鐘點,食客必須排隊進去,與素不相識的人拼桌,吃五分鐘就走,你的同桌很可能就是陳可辛或者梁朝偉。
陳可辛和陳德森有意拍了不少路牌,放在《十月圍城》的香港版里。“觀眾一看,這不就在我家旁邊嗎?”陳可辛說,“香港是個極度商業的城市,是個沒有歷史的城市,我們以為香港不可能發生多大的事,你告訴我,原來孫中山來過,原來那么重要的一天,發生在我們的后花園,這是個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十月圍城》花4300萬搭建的場景,對影片在香港市場有多大幫助?陳可辛覺得,理論上應該有幫助,但也很難說。
但這都不重要。這部電影的票房主戰場顯然還是內地。
從《如果·愛》到《投名狀》,再到《十月圍城》,香港影人陳可辛不懈摸索的,是內地電影市場的游戲規則。
胡軍演的閻孝國并不是愚蠢效忠的朝廷鷹犬,他受過洋派教育,反而更相信,靠這些書生救國,中國必亡
有些電影是不看口碑的南方周末:從《投名狀》到《十月圍城》,你覺得內地觀眾的喜好和電影規則有什么改變嗎?
陳可辛:改變很多,有一點慚愧,我沒有比那個時候更了解老百姓。但是對這個游戲的規則,所謂不健康的規則,我摸出了它不健康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