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工作,他們的編制?——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編外人員生存觀察

編外人員在今天處于尷尬的地位,承受著體制內人員和社會人員的復雜目光。

責任編輯:李梁 郭力 馬昌博 實習生 丁婷婷

編外人員在改革開放年代僵化的人事制度松動之后出現,隨著新世紀國家人事制度的“聘用制”改革而壯大,但直到今天,他們依然處于尷尬的地位,承受著體制內人員和社會人員的復雜目光。

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一年級學生王迪,去年本科畢業時,放棄了一份“機會很好”的工作,僅僅因為他在簽約時被告知,不能進入單位的正式編制。

經過多方打聽,他最終權衡:還是先讀研吧,“沒有編制,還是有點問題”。

長期以來,在龐大的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中,有一個處于模糊地帶的群體:編外人員。他們遍布政府機關、法院、檢察院、媒體、學校等單位,以科教文衛領域的事業單位中人數為最多,在各地法院、檢察院等部門也大量存在,一般負擔書記員、協警、記錄員和網絡技術人員等所謂“輔助性”工作。

河北省青縣法院的劉建法官最近在上訪,為自己討要編制內的身份。他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在這個法院工作了20年,審了無數個案子,但至今都是編外人員。

編外人員在改革開放年代僵化的人事制度松動之后出現,隨著新世紀國家人事制度的“聘用制”改革而壯大,但直到今天,他們依然處于尷尬的地位,承受著體制內人員和社會人員的復雜目光。

一方面,在就業日益困難的現實中,他們擠進了那些福利優厚、社會地位高的單位,進出高墻大院,收入穩定,無疑令人羨慕;但在單位內部,與那些生存在體制內、享受體制帶來的完整福利待遇的人而言,他們又相對較難獲得權力資源,政治、經濟上的待遇都不及正式員工,一些人甚至有被視為“二等公民”的感覺。

在一些單位內部,這種類似“雙軌”的用工導致了同工卻不同酬的狀況——有的單位甚至用一份編制內員工的錢去養活三到四個編外人員。

在一些擁有正式編制的單位管理者眼中,編外人員是“外人”,沒有“編內人”忠誠、可靠。一些政府機關,在加強保密教育時,公開規定“保密要害部門的涉密崗位和保密要害部位不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