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有了“電子身份證”
封堵私宰注水肉流入市場
注水豬肉一直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尤其是肉價飆升的今天。當黑心販子在每頭豬身上多掙200元時,養魚池里的水或者兌了洗衣粉的水,通過農藥噴霧器注入肉里,而后成為你的“美餐”。如果運氣不好,你還可能在這些私自屠宰的豬身上,吃出蠕動的寄生蟲。
漏洞可能產生在兩個環節——1998年《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實施后,生豬的市場流通就以定點屠宰為界,屠宰前的活豬由檢疫檢驗部門管理,之后則由工商部門監管。為了保證公眾餐桌上的“放心肉”,一個嘗試在深圳市工商局的主導下施行。于是,深圳成為中國第一個具有“生豬電子身份證”的城市。
在這個每天要吃掉近1.6萬頭豬的大都市里,工商管理部門只有兩千多人。依靠傳統的巡查,無法控制日益龐大的市場。于是,他們在2004年底開始建設“肉類食品信息化監管網絡系統”,單純的市場監管變成了打通生產、流通和銷售的“產業鏈監管”。
每一頭由定點屠宰場發出的生豬,都有一份上傳到監管網絡的“電子身份證”。而批發商則憑著屠宰場發出的小票——上面有“身份證號碼”,將豬肉送往不同市場的定點攤檔;到了市場里,市場管理人員則依據小票準予入場,并將相應數據上傳到監管網絡。
而在這一數據系統的基礎上,開發者又設計了獨具特色的“預警系統”?!盀榱俗尡O管系統更加符合市場規律,我們曾長期在加工、運輸和終端市場等環節調查?!必撠熛到y開發的工程師柳躍輝說,“不同市場都有個共同特征,在經營一段時間后,市場和攤檔的豬肉銷售量會相對穩定?!?BR> “預警系統”正是根據這一特征開發的新功能:最基層的工商所在對每個市場和攤檔進行調查后,對每個檔位的銷量給出一個預估數額。當該檔位銷售數量出現波動時,監管網絡中便會出現預警。
比如,A肉檔每天預估銷量為2頭豬,但當天卻只進了1頭。工商管理人員會根據預警前往了解情況;而在市工商局,還可以通過各市場總量的變化和預警處理的統計,及時發現私宰肉“死灰復燃”的苗頭。
在監管系統的推廣過程中,也遇到了企業的不理解?!跋窦庸て髽I,就覺得打單和上傳資料太麻煩,但后來發現系統確實有效,積極性也上來了?!绷S輝說,“在系統投入運行后兩年時間里,定點屠宰場的屠宰量就從3000頭增加到了13000頭?!?BR> 目前,類似的監管方式正在準備全面啟動——包括米、面、食用油、蔬菜、水果,甚至還有酒、飲料。柳躍輝表示,在監管體系的設計上,他們會根據不同的產品特征開發不同監管模式,“比如家禽,以后可能就會戴上條碼式的‘身份證’”。而豆制品則采取了與鮮肉類似的“鏈式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