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 文化復興的樣本,還是短暫的小陽春?

和僅從藝術與思想的角度關照電影報道的傳統思路不同,借本年度最后一部大片《十月圍城》上映之機,本刊的這組報道,想從電影市場和商業化的視角,來切入中國電影——這個已越來越重要的商業和文化現實。

作為今年最后一部重要的華語電影,《十月圍城》以凌厲的宣傳攻勢,開始進行例行的眼球轟炸:全國范圍的報紙和電視宣傳,衣香鬢影的開幕儀式,集束式的明星導演訪談……

這似乎已成為大片亮相的固定程式。坦白說,這種鋪天蓋地的全方位攻防作業,傾巢而出不依不饒的狠勁,也許能達到商業效果,但已讓人有些麻木:數數看,僅僅9月以來,就有《建國大業》、《風聲》、《三槍》等所謂“大片”,把有如打了強心劑的亢奮、繁華和喧囂,一次次重復上演。

說起來也就是幾年的工夫。僅僅7年前,張藝謀以大片《英雄》首開大規模商業化包裝推廣之風,該片票房收入兩億人民幣,被媒體驚呼“奇跡”。今天來看,無論《英雄》是否該被精英知識分子批為“錯誤的英雄史觀”,他本人是否該飽受鞭撻,張藝謀都是開啟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的重要推手。

他的商業眼光,他的于連般出人頭地的強烈意愿,以及秦國軍人式的執行力(這在他電影中有很形象的體現),當然,還有他的藝術創造才能,幫助他成為當代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要奠基人。從電影商業化的角度來說,他把陳凱歌、田壯壯等同時代電影人,遠遠地甩在身后。

在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重新喚回電影觀眾的信心方面,從北京貧民底層沖出來的馮小剛也有其重要貢獻,他對北京市民心理的熟諳、對大眾社會脈搏的把握,以及同樣要贏得尊重的渴望,使他成為市民電影的最重要代表,由他開創的這個電影領域(日本拍攝了一百多部的系列電影“寅次郎的故事”類似于市民電影,但在反映社會現實的深度上略遜于馮),迄今還沒有跟進者。某種程度上說,為遠離市場、遠離民眾精神需求的知識分子把持的電影理論界,欠馮導演一個公道。

回想中國電影業的這10年,多少有些讓人恍惚:從本土電影一敗涂地,一年也出不了幾部觀眾愿意自費觀看的電影;“抵抗好萊塢電影侵略”成為時髦話題,電影界人士苦苦思索韓國電影的自強之道,法國電影業的配額制度受到研究;中影公司只能靠壟斷外國大片上映權維持生計,“華誼兄弟”還是個沒人知道的小公司,到轉眼間“麻雀變鳳凰”,電影業開始繁榮——觀眾進入影院,院線興建,資金進入電影制作、發行領域,明星、導演受到追捧,甚至有多家影業公司已經或正在籌劃上市??雌饋?,中國電影突然從冬天進入了春天。

和僅從藝術與思想的角度關照電影報道的傳統思路不同,借本年度最后一部大片《十月圍城》上映之機,本刊的這組報道,想從電影市場和商業化的視角,來切入中國電影——這個已越來越重要的商業和文化現實。

這股滾滾而來的熱潮,真是中國電影復興,乃至“大國崛起”、文化復興的一個樣本嗎?或者還只是一個短暫的小陽春?想真正成為電影大國,我們還缺少什么?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