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與晚宴——走進2009諾貝爾獎

演講結束時,聽眾報以長時間的掌聲。高錕始終坐在臺下聽著。直到另兩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韋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分別作演講后,高錕才起身上臺,與博伊爾、史密斯和物理獎委員會主席握手致意。

責任編輯:朱力遠

每年12月初,當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會來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在這里發表演講,領取證書和獎章,并與瑞典國王共進晚餐。整個活動大約持續一周,被稱為“諾貝爾獎周”。

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諾貝爾基金會主席馬科斯·斯多奇(Marcus Storch)說,基金會要求每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得獎之后半年內要發表一次演講,愛因斯坦在得獎一年之后才演講,而今天所有的諾獎得主都來到這里發表演講了,顯然“比愛因斯坦要聰明”。

每年12月10日的晚宴也是諾貝爾獎周的高潮活動。今年宴會的大約1300名賓客中,國際記者只有十位,南方周末記者成為其中唯一來自中國的記者。

“亙古砂石遞捷音”

高錕的諾貝爾獎演講在12月8日一大早進行,地點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最大的講學廳Aula Magna。斯德哥爾摩大學沒有圍墻,前來聽講的人們可以坐車徑直到達講學廳的側門。然而,就像兩天后的晚宴一樣,講學廳的外圍看上去十分平靜,沒有任何關于諾貝爾演講的告示,更沒有招展的氣球。

從側門走進去,拾級而上,能看到幾名學生正在若無其事地自習。繞過半棟建筑,才終于能聽到人群說話的聲音,這才找到會場的入口。入口處擺了兩張桌子,上面放著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和經濟學獎的海報和介紹材料。每個人都把每樣材料搜羅到手里,然后排到隊伍的后面去。物理獎的介紹材料很快就被拿光了。

等待入場的隊伍在會場門外排了幾十米,其中不乏東方人的面孔,許多在操著港臺腔交談。8點40分,人群開始入場,入口處沒有人檢查證件,每個人入場后都挑選自己喜歡的位置就座。有幾名年輕人還有意坐得高高的。

演講開始時,會場并沒有坐滿,大概至少還有四分之一的空座,很容易讓人錯以為這并非世界上最高端的科學演講,而只是某個受歡迎的教授在上課。

第一位發表演講的是高錕教授。由于身體的原因,他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