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寧可去和狗玩一會兒”——方力鈞的自我考古

“光頭”是方力鈞的商標,被評論界命名為“潑皮現實主義”,常與王朔的小說、崔健的搖滾并論。當時方力鈞確實看了大量王朔的小說,聽崔健的音樂,“有他們撐在一個地方的時候,大家說什么做什么,開什么樣玩笑都是正常的?!?/blockquote>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王華

“光頭”是方力鈞的商標,被評論界命名為“潑皮現實主義”,常與王朔的小說、崔健的搖滾并論。當時方力鈞確實看了大量王朔的小說,聽崔健的音樂,“有他們撐在一個地方的時候,大家說什么做什么,開什么樣玩笑都是正常的。”

如今,方力鈞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于我,最大的問題是能不能想出一個辦法,不跟大家一起玩,我自己躲起來,因為在一起玩太危險了。”

方力鈞是在瑣事里長大的,這些個人“大事記”按時序羅列:第一次目睹不測死亡,走后門進了邯鄲鐵中的美術組學畫,考上中央美院,第一次以100元兌換券賣出一幅版畫,窮困潦倒在大學校園販賣明信片。同期的政治、文化時事在一旁作為宏大的襯托或對應:廬山會議和農業學大寨、“文革”結束和恢復高考、美術界“85新潮”開始、胡耀邦逝世、《渴望》熱播……于是他的那些大事看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瑣事。

他就這樣從一個非常普通的人變成似乎不那么普通的人。

廣東美術館舉辦的方力鈞個人展覽《時間線索》,除了近年新作,還用四個展廳陳列了方力鈞的大量個人文獻。兒時的圖畫作業,初學畫時稚拙的素描,學習“毛選”的心得筆記,上中專學陶瓷美術專業時的瓷器圖案設計,讀過的書籍雜志,“光頭”系列最初的雛形……

他將這次展覽稱為“自我考古”:“不但自己能夠比較明了自己是怎么回事,其實我們也應該告訴別人我們是怎樣生長的,我們的土壤成分和長出來的果實,關系是什么。”

方力鈞開始做雕塑,一群滿滿擠在鐵籠子里的肉色的圓滾滾的小人,手里拿著各式粗笨的武器,瞪著茫然空洞的警惕眼神“一致對外”,這些調侃似乎比“光頭”時期的方力鈞更活潑更犀利  圖/魯海濤/CFP

1993年12月,他的油畫《第二組2號》上了《紐約時報周刊》的封面,雜志內文的標題是“不只是一個呵欠,而是可能解救中國的吼叫” 。光頭打呵欠的形象,原型是朋友于天宏的一張生活照片?!D/方力鈞

方力鈞不諱言自己為了賣畫而畫。去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他畫了一幅“同舟共濟”,“猴子呀馬呀雞呀在一個船上,像開玩笑一樣的。” 圖/方力鈞

野狗和人犯

方力鈞第一次目睹死亡是7歲。

在路上,看見一個父親騎車帶著兒子。車后座夾著的大白菜掉了,孩子從前杠跳下去撿白菜,一輛馬車駛過,車把式沒留意到,車輪從孩子頭上碾了過去。

在1974年的記事里,方力鈞提到了三起意外死亡,都是與他年齡相仿的少年。

今年4月方力鈞在臺北也做了一個文獻檔案展,名為“像野狗一樣生活”。在與策展人盧迎華的訪談中他說:“我以前一直特別想寫一本關于我親眼見到的死亡的書,每一個小故事,都是我親眼看到的。但是始終寫不下來,因為一旦寫到一個程度,心理的壓力受不了,所以根本就沒有辦法。”

方力鈞的一些口述,有時具有類似余華小說的氣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