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60年:“救亡圖存”實現了 還顧不上出大師
60年來中國美術走過了怎樣的道路?新中國“左”的文藝路線從何而來?這就必須研究國際環境對國內政策的影響。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王華
受訪:潘公凱 《中國美術60年》總主編
中國藝術家沒有西方藝術家那么幸運
60年來中國美術走過了怎樣的道路?新中國“左”的文藝路線從何而來?這就必須研究國際環境對國內政策的影響。
近代以來,全球死于戰爭的人數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直到20世紀后半葉,整個世界仍處于嚴重的意識形態斗爭之中。社會主義陣營漫畫中的西方,摩天大廈畫得像年糕一樣歪歪地摞起,街道上乞丐在撿垃圾。西方對社會主義陣營的想象也很極端,人都躲在鐵幕后面,喪失了人性。雙方一邊打口水仗,一邊搞軍事競賽,緊張和對立情緒在全世界彌漫,中國感受尤其深刻。
潘公凱 圖/羅曦
《農民和拖拉機》年畫1949年李琦作 新中國美術主流一度是宣傳畫、年畫、漫畫和版畫 圖/李琦
《印度婆羅多舞》國畫1962年葉淺予作 圖/葉淺予
朝鮮戰爭以后,中國人自信心達成,文藝政策一度比較寬松,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后來蘇聯反斯大林,毛澤東開始強調“警惕睡在身邊的赫魯曉夫”,階級斗爭的調子越來越高。到了1960年代,所謂“三年自然災害”驚魂未定,蘇聯又撤走專家,經濟雪上加霜。我們的精神越來越緊張,意識形態政策也就越來越左。把新中國美術放到國際背景當中去理解,我們才能看清其中的邏輯關系,而這種邏輯關系演進往往是隱藏著深深的無奈。
談起“左”的歷史,藝術家們往往只是覺得奇怪,當時怎么會做出那么多無法理喻的事?&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