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穩定,防范社會動蕩

從務實的角度來講,中國要有效地防范社會大動蕩,需要一系列社會改革,以使“剛性穩定”轉變成“韌性穩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分配體制,并通過司法改革,樹立國家的法制權威

責任編輯:戴智勇

■編者按:2009年11月8日,政治學者、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教授到北京訪問了中國社科院于建嶸教授,雙方就如何認識中國社會穩定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從務實的角度來講,中國要有效地防范社會大動蕩,需要一系列社會改革,以使“剛性穩定”轉變成“韌性穩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分配體制,并通過司法改革,樹立國家的法制權威

向春/漫畫

中國的體制比某些人想象的更具活力

裴宜理:關于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否具有活力,一直存在很大爭議。有觀點認為中國政治體制具有很大彈性,是一種高效管理,也有觀點認為這只不過是外資支撐下產生的幻覺。我想強調,中國的體制遠比某些人想象的更具活力。

不妨簡要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些“中國終結論”。從三十多年前毛澤東去世,到新中國40周年期間,各種悲觀論調愈演愈烈,甚至斷言共產主義體系的終結指日可待。東歐巨變和蘇聯解體時,中國沒有受很大影響,但“中國終結論”并未因此消失。

1995年,社會學學者戈德斯通(Jack Goldstone)在《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中國崩潰即將到來”的文章,此文后來被廣泛引用和轉載。文章開篇提出問題:“鄧小平去世后,中國能否避免重蹈蘇聯覆轍?”回答是:“從各個方面看,中國都在走向重重危機……鄧的去世可能會觸發群體事件、黨內權力斗爭、某些省份聯合……導致地方更大的自治權……中國共產主義很可能會崩潰……未來10至15年間必將出現終結性危機。”

然而,事實證明,鄧的去世并沒有造成終結性危機。

于建嶸:這些論述,大都認為中國過于強大的國家權力壓制了社會自發生長的空間,導致社會無法產生一種機制來彌補國家治理的缺失,當國家對社會的治理產生漏洞時,社會就會失序。

中國現在的確發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