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大收購,誰贏誰輸?
當中國在2009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之時,中國民企正在將悍馬、沃爾沃這些知名汽車品牌收入或即將收入囊中。與之桴鼓相應的是,財大氣粗的央企們也正在能源領域里發力海外收購。當這兩股力量沖向世界的時候,誰會是最后的贏家?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當中國在2009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之時,中國民企正在將悍馬、沃爾沃這些知名汽車品牌收入或即將收入囊中。與之桴鼓相應的是,財大氣粗的央企們也正在能源領域里發力海外收購。當這兩股力量沖向世界的時候,誰會是最后的贏家?
今年夏天,當四川騰中重工正在策劃收購通用旗下的悍馬品牌時,該公司的總裁和副總裁飛到北京,向老專家梁訓瑄請教。
梁訓瑄是原機械工業局機床工具工業局局長,搞了一輩子海外采購和海外收購。他提出的建議很簡單:“一定要掌握技術,而想要掌握技術,就一定要控制工廠和人才,因為沒有人才和工廠特殊的機床和制造設備,即便買回圖紙,我們也制造不出來。”
2009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圖。 圖/CFP
圖/CFP
這是一條有切膚之痛的經驗。梁訓瑄在1976年就遇到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并購機會,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道,由于國內認識上的差距,“我們那時根本不知道買廠,只知道買設備”。
當時他到美國主持購買一種用于在飛機發動機上打小孔的特殊設備。談得差不多時,美國企業主突然告訴他,該設備的生產廠家現在正面臨收購,并向他提出,既然你們要買設備,為什么不連工廠一起買下來呢?這樣連設備帶人才都是你們的了。“當時就沒聽說過能買廠這種事,我算是接觸國際采購比較多的都不知道如何對付,何況是國內其他人呢。”結果,自然是錯失了這一機會。
2003年美國Ingasol財團因資金問題,要賣掉旗下的德國Waldrisch-Couburg機床廠和另一間機床廠,由于有著最先進的重型機床設備技術,這兩家廠有著“世界機床皇冠上的明珠”之稱。
但2003年的時候,國家沒有很明確的海外投資戰略,國家外匯管理局也不愿給企業外匯用于收購。最后,梁訓瑄在一次活動的時候,找機會向賈慶林反映情況,賈慶林特事特辦,梁訓瑄才得以順利拿到外匯。“海外收購是機不可失的事,如果要按正常的渠道審批,黃花菜都涼了。”梁訓瑄說。
時過境遷,中國的外匯儲備早已成為全球第一。政府開始不遺余力地推動企業出兵海外收購。“從兩三年前開始,國家戰略才開始正式鼓勵海外收購。”梁訓瑄說。
7年前,中國海外并購的金額僅為27億美元,但到了今年的第三季度,7年來的海外并購總額已達到1168億美元。其中,國有超大型企業的并購金額占據了絕大部分。在產業分布上,地方和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獲取市場和技術的制造業,中央型國企則集中于能源、礦產和金融業。
“用死魚的價錢買了條活魚”
10月9日,騰中重工與通用達成協議,騰中將以1.7億美元左右獲得悍馬品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