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08 中國外交八大懸疑】能源外交:還能去哪里找石油?

    從2007年的情況來看,中國獲得海外石油的國際政治環境惡化了。
    俄羅斯能源工業部長赫里斯堅科在2005年宣布,泰納線工程于2008年完工,每年為中國輸送三千萬噸原油。今后的發展如何,我們要看俄羅斯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確切地說,它的剩余產能有多高。如果俄羅斯油氣的剩余產能不足,就迫使中國和歐洲圍繞俄羅斯既有的油氣生產進行正面競爭。
    油價高企時,俄羅斯把石油當作重要的外交武器,目的就是將政治外交收益最大化。其“平衡歐亞”的戰略,確實相當程度上取得了這個效果。同樣地,中亞各國,在油氣供應上,也正仿照俄羅斯的做法,在中、歐以及中、日,中、美之間找政治外交的平衡。
    2008年,中國能源供應是否會惡化,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國際油價是否會繼續上揚,而其中的一個變量便是歐佩克成員國以及其他主要石油生產國是否大幅增產;二是國際油價是否依然用美元計價,而如果原油計價計算多貨幣化,相關的談判也會更加復雜。
    2008年,如果美元停止下跌或走強,國際油價便會開始有所回落。伴隨油價下降,主要出口國也就更可能樂于生產更多的油氣。
    去年12月,中石化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簽署價值20億美元的亞達瓦蘭油田開發合同。有人擔心,不穩定的局勢會影響對中國石油供應。這些擔心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相關的投資開發合同都寫明“投資會在相關制裁取消之后開始進行”。更何況,在伊朗,最大的油氣投資者是殼牌、BP等西方石油公司。
    真正需要思考的是,2008年,中國如何應對國際油價炒作中的中國因素。
    國際原油市場對中國未來的石油消費需求,有很高的預測。中國的石油進口總量占全球總貿易量9%,但是年增長率達到6%,而美國的總進口量變化不大,日本則略有下降。中國有必要采取出臺燃油稅抑制國內能源消費,尤其是非理性的能源消費;同時加強核電站建設和天然氣生產,使得中國在能源消費與供應對比變化中把握主動。
    與此同時,如何淡化能源在我國的公開外交活動上的重要性,如何把握“能源外交”的度,值得深思。許多西方國家都進口能源,但未必要把能源的印記清晰地打在臉上和對外交往中。比如說,安哥拉是美國重要的石油進口來源地,但是布什總統并沒有因此而特別出訪安哥拉。無欲則剛,就是這個道理。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