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訪】枯榮之變——2009年末四川災區回訪
明顯可以看出:農房重建的進度快于城鎮居民。農民們接受現實、即刻動手,他們的住宅,在山間、村落里像野草一樣默默生長起來,似乎只是經歷了一次枯榮而已。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林春挺 劉志杰
■編者按:
這是讓人憂喜交加的一年。
這一年最大之喜是中國在金融危機后,經濟復蘇并上揚,所以我們要回訪“世界工廠”之東莞。
但這一年社會沖突呈現復雜化態勢,如石首事件;司法理性經受考驗,如鄧玉嬌事件;公權的邊界再次被拷問,如上海“釣魚執法”事件;重大責任事故的處置公開化也還需改善,如央視大火……
這一年發生的大事如此之多,但仍未能移開我們關注災區的目光。不只是一年,不只是兩年,我們將要許多年持續地關注那里,傳遞他們重建的苦甘、憂喜,這應是媒體的責任。
我們希望通過對一年大事的回訪,讓你在紛繁復雜的新聞背后讀出一些共同的東西。
四川震區人們的生活在不可阻擋地重建起來——
工地在趕建筑工期;板房間的空隙,被越來越多的菜地填滿。返鄉重建的村屋,在山間、村落里像野草一樣默默生長起來,似乎只是經歷了一次枯榮而已。
如此一場生死劫難,足夠讓幸存的人們,用平靜的神色來包裹傷痛,面對未來。
震后,四川省教育廳副巡視員林強,在悲憫心情中請辭了奧運火炬手資格。2009年,他離開災區,完成了一次邊疆萬里行。對于災區重建的印象,只有參加政協組織的災區探訪時,看到北川新建的村鎮活動室里擺著連排的精裝《英漢大詞典》。
那一次,同行的政協委員紛紛感慨:“房子建得真漂亮!”
這是事實。新的聚源中學鋪著嶄新的塑膠跑道,教學樓門口張掛著這樣的標語:“愛心盡為讀書聲,感恩化作報國志。”
兩公里之外,除了原來操場上的幾棵樹,聚源中學的原址已經是一片空蕩蕩的平地。
地震后出生的女童王雨辰,已經在一排排板房之間四處奔跑。她的媽媽在這里經營理發店。白天的板房區,因為青壯年外出做事而顯得寂寥,女人們一邊洗衣燒飯,一邊嘀咕和猜度著:新居是否可以免費搬入?
男人們四處尋找活計。大型建設項目、中小型工程、民房自建,等等等等——大量的施工像海綿一樣吸納著這塊土地上的勞動力。有人發出疑問:重建完成后,哪里去開掘新的就業?更多的人表情平靜,讓時間和命運帶著走。
北川新縣城現在的首要目標,是確保80%的災民在新房里吃上年夜飯。具體的搬遷、分配政策都還不明確,震后最基本的生活維持下來之后,這個冬天,注定在猜度、等待中度過。
生活在不可阻擋地重建起來——板房間的空隙,被越來越多的菜地填滿。板壁上掛著女人們腌制的咸菜,一根根繩索拉起來了,臘肉被掛起來。板房里開了發廊、網吧、服裝店。
如此一場生死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