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領袖·政府】蘇偉:20年,輾轉于氣候談判桌
別人說他是強硬派,其實在熟悉他的人眼里,他卻是位“溫文爾雅、受過東西方良好教育的紳士”。20年里,他輾轉于不同氣候談判桌,而這20年恰是中國推進環境外交、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20年
責任編輯:曹海東 朱紅軍 孟登科 實習生 郭海燕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代表團副團長
別人說他是強硬派,其實在熟悉他的人眼里,他卻是位“溫文爾雅、受過東西方良好教育的紳士”。20年里,他輾轉于不同氣候談判桌,而這20年恰是中國推進環境外交、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20年
蘇偉的夢
蘇偉自己也說不清為什么會做這樣一個夢:貝拉中心的某個談判會場里,饑餓突然襲來,他舉起半截干硬的面包,蘸點水,強行吞咽下去,然后繼續與對方進行辯論。這是2010年的1月2日,距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落幕已經整整15天。從2009年11月30日中國談判代表團抵達哥本哈根算起,除去不到80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蘇偉和他的伙伴們總共在談判桌前“餓戰”了21天、400多個小時。
沒有一場談判是輕松的,爭吵、失望,又重燃起希望。蘇偉至今還記得,蒙特利爾談判最后是不眠不休的三天三夜。而哥本哈根把國際氣候談判的發展空間爭奪戰,發揮到了極致——直到延期一天之后還在爭吵。盡管疲憊仍舊寫在臉上,蘇偉顯然比在貝拉中心來去匆匆的樣子輕松許多。
半個月前的《哥本哈根協定》,由于缺乏發達國家量化減排承諾、沒有明確發達國家提供資金的來源和操作辦法,甚至因未能像2007年的“巴厘島行動計劃”一樣,明確下階段談判時間表,被指為一紙空文。
蘇偉沒有直接反駁“一紙空文”的說法,他用的是“階段性成果”。在他看來,哥本哈根是落實巴厘島路線圖中重要的一步。
不過,他甚至比那些對《哥本哈根協定》最失望的國際組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