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歐洲一體化 在曲折中前行
當前世界上100余個區域性一體化組織,幾乎無一不受歐洲一體化的啟示,或以它為藍本
對于在金融危機的愁云慘霧中艱難行進的2009年來說,為數不多的好消息之一,是歐盟一體化進程的長足推進。
11月,捷克總統克勞斯簽署了《里斯本條約》,自此歐盟27個成員國全部完成了批準手續,條約于12月1日正式生效,這意味著自2005年法國、荷蘭否決“歐盟憲法草案”、2008年愛爾蘭公投否決《里斯本條約》后,歐洲一體化重又踏上穩步前進的軌道。
2004年,歐盟各國首腦在羅馬簽署了《歐盟憲法條約》。但在隨后的全民公決中,法國和荷蘭率先否決了該條約,從而引發了“歐盟制憲危機”。為解決危機,歐盟在《歐盟憲法條約》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和簡化,并將其改名為《歐盟改革條約》。2007年,歐盟領導人在里斯本簽署了該條約,俗稱《里斯本條約》。
《里斯本條約》生效后,歐盟的運作機制將有大刀闊斧的改革。外交方面,歐洲理事會將設常任主席,取消輪值制度,主席任期為兩年半,且可以連任。歐盟還將設立“準外交部長”,合并當前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和歐盟委員會對外關系委員的職能,統籌管理外交事務。
內政方面,歐盟將把50多個領域的決策從“一票否決”轉到“雙重多數表決機制”,這有利于改變歐盟在這些領域“議而不決”的局面??傮w來看,歐盟決策效率將有所提高,機構設置更為合理,用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的話講,“歐盟將有更強大的發展動力”。
歐洲一體化進程始于1951年4月18日,法國、西德、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在巴黎簽署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58年來,從歐洲煤鋼聯盟到歐洲聯盟,一茬又一茬追夢者,以理想主義的激情描繪歐洲藍圖,盡管多有曲折,但最終總能夠在柳暗花明間取得突破。宏偉的計劃一項接一項地變為現實,歐盟的版圖也不斷地得到擴大。
而在世界其他地方,過去的幾十年,我們看到、聽到了不計其數的協議、條約、聲明的誕生,但直到今天,這些地方的一體化步伐依然在低水平上徘徊。很多時候,為了照顧彼此的面子,為了樹立形象和政績,許多困難和顧慮沒有拿出來討論。于是,往往會出現會議文件起草通過很順利、但實際的執行卻困難重重的令人困惑的現象。
在歐盟內部,由于歐盟各成員國作為獨立的政治實體依然存在,他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相當的差異,因此在通過向歐盟交出部分經濟和政治主權而達到政治、經濟、外交一體化的同時,其自身利益與歐盟的整體利益之間就必然產生種種沖突和矛盾。而這種“集體利益”與“個體利益”在融合中的矛盾,也正是歐洲一體化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最大困難。
在歐洲一體化過去的幾十年里,類似此次危機的事件也已出現過多次,而歐洲民眾和政治精英們以他們的智慧、特別是互相妥協的能力,將其一一克服。在關鍵時刻,各國總能求同存異,達成妥協,對一體化進程不離不棄。顯然,在一體化這個涉及眾多國家的復雜議題上,欲速則不達,過多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只能讓問題變得難上加難。
在對一體化的目標鍥而不舍的同時,歐洲人也摸索出了通過妥協、甚至必要時的擱置和后退來達成共識的辦法。比如此次通過的《里斯本條約》,沒有完整的常設機構,沒有“歐洲總統”、國旗、國徽等能讓人聯想到國家的象征符號,在許多細節上也更照顧各國主權。2007年12月頒布的《歐盟基本權利憲章》有54項關于公民權利的條款,而英國和波蘭曾獲得部分豁免權,以避免其國內的一些法律與憲章有抵觸。
歐洲一體化的相對成功,有著深遠的文化思想淵源;經過中世紀基督教文明普世主義的熏陶,歐洲作為一個整體的觀念愈益強化;在中世紀“基督教世界”轉變為獨立主權國家體系后,普世主義仍然能找到伸張的機會;歐洲的和平主義思潮,促使歐洲人不斷檢討民族國家體系的根本性缺陷,激勵歐洲人探索建立新型的歐洲政治體制;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人終于將那場幾千年來的統一夢想逐步付諸了實踐。
而當前世界上100余個區域性一體化組織,幾乎無一不受歐洲一體化的啟示或以它為藍本,如何結合實際去借鑒歐洲的經驗,是它們的一個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