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百年前的孤魂坐著我的筆回家”——加拿大華工墓碑后面的故事
中篇小說《余震》正在被馮小剛拍成電影《唐山大地震》,長篇小說《金山》即將被拍成電視連續劇,旅居加拿大20多年的女作家張翎,攜帶這兩部作品,開始進入中國讀者的視野。
責任編輯:朱又可
中國的崛起給華人的身份認同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性?,F在為什么海歸都找不著工作變成海待了,就是中國崛起造成世界格局的根本性改變,這個改變的后果從《金山》這本書當中可以看得出來。
——張頤武
當橫跨加拿大東西兩岸的鐵路修成之后,曾經有一個白人,他是當年鐵路公司總管的兒子,在這個鐵路沿線尋找無名華工的尸骨,把它們收集起來交給當地的中華會館。我聽了以后感覺是一種疼痛。——張翎
中篇小說《余震》正在被馮小剛拍成電影《唐山大地震》,長篇小說《金山》即將被拍成電視連續劇,旅居加拿大20多年的女作家張翎,攜帶這兩部作品,開始進入中國讀者的視野。
《金山》講述從清末到現在廣東華僑方得法家族四代人在加拿大始于修鐵路的生存史,目前荷蘭、加拿大、意大利、英國、法國的出版機構相繼簽下《金山》的翻譯版權。
寫作《金山》的最初靈感來自二十多年前。1986年9月張翎和同學去卡爾加里城外賞秋。行到半路的時候,車胎爆裂。在等待救援的時候,發現了那些三三兩兩地埋在野草之中,裹著鳥糞和青苔的墓碑。墓碑上被歲月侵蝕得漸漸模糊起來的字跡,是英文,從拼法上可以看出是廣東話發音的中國名字。有幾塊墓碑上尚存留著邊角殘缺的照片,是一張張被南中國的太陽磨礪得黧黑粗糙的臉,高顴骨,深眼窩,看不出悲喜,也看不出年齡。年齡是推算出來的。墓碑上的日期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十九世紀的后半葉和二十世紀初。他們是被近代史教科書稱為先僑、豬仔華工或苦力的那群人。“《金山》寫完以后,好幾個月的時間我幾乎不愿意說一句話,那是種壓抑。我想,我的筆能做什么呢?如果讓一百多年以前就已經躺在那里、沒有名字也不知道家鄉到底在哪里的那些孤魂能夠坐著我的筆回家,我想做的就是這樣一件事情。”張翎說。
張翎來北京參加《金山》研討會時,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華工在修建橫跨加拿大東西兩岸的太平洋鐵路 圖/張翎
作家張翎 圖/十月文藝出版社
幾世紀來中國人像蚯蚓在土層里一樣
南方周末:你在寫作時接觸到哪些觸動你的華工在海外生存和奮斗的史實?
張翎:修太平洋鐵路是這么一個過程,當年加拿大政府需要廉價勞動力,以減低成本,他們就招募華工。1871年,廣東連年大旱,顆粒無收,百姓沒有辦法就要出去謀生,就像很多史書記載的,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