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就是力量 圍觀改變中國
我們總看到一種苦笑,總聽到一種聲音,“有什么用呢?什么都不會改變”。言論的無力與無助,良知的無力與無助,似乎是普遍現象。
責任編輯:陳敏 史哲 蔡軍劍
哈爾濱水價聽證會上,市民代表劉天曉因得不到發言機會而大怒,當場扔了水瓶,這只水瓶旋即引來媒體對聽證會問題幾乎鋪天蓋地的追蹤和報道,猶如千萬只水瓶共舞,一時頗為壯觀。
聽證會貓膩重重其實早已眾所周知。這反映了當下的一個困境。政務公開是大方向,但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規定必須招投標吧,他有圍標來化解;你規定必須聽證吧,整個聽證完全他自己主導,找來的聽證代表實際上都是內部人,圈內聽證,結果不望可知。權力通吃,強者通吃,一些通行有效的制約程序,到了我們這里似乎總會變味,不僅不能有效制約,反而徒然給人家作了包裝,讓人家可以進而披上公開透明的堂皇大氅,既贏了里子也賺了面子。
難怪公眾提到政務公開就往往氣不打一處來。
于是我們總看到一種苦笑,總聽到一種聲音,“有什么用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