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如何爭取光明前途
爭取文化產業的光明前途,從中長期而言,政府必須不作為。要不作為,先要敢作為,要對文化消費產業的過度管制進行必要改革。
責任編輯:戴志勇
爭取文化產業的光明前途,從中長期而言,政府必須不作為。要不作為,先要敢作為,要對文化消費產業的過度管制進行必要改革。
對話嘉賓:陳志武(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
王洪波(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新聞總監)
呂文舉(商務部特聘專家)
文化產業的瓶頸:根子是政府管太多
南方周末:振興文化產業的大浪正拍岸而來,到底如何發展,國內外都很關注。文化產業有市場屬性、民間屬性,會遇到哪些問題?怎么去解決?王先生參與過文化體制改革設計,能不能先介紹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臺的相關情況?
王洪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是一個重要動向。我看好它,但并不盲目樂觀。文化產業涉及很多深層問題。
文化產業的民間屬性,主要是說民營成分。2005年國家就出臺了文件,對扶持或允許民營資本及其他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都開了口子。但真正往前走,民資還是會遇到資源不平等等多方面障礙。
除去國有成分自身改革外,民間力量這些年一直在進入文化產業,給文化產業帶來空前活力。原來只掌握在國家手里的資源,現在民營資本可以通過市場的渠道獲得了。
譬如,民營出版盡管沒有放開,但他們通過買賣書號,在變通進入。雖然國家明令禁止買賣書號,但這些年差不多暢行無阻。有些出版社,國家給它書號,它 自己做不好、變不成市場需要的東西,不如索性賣了,書號在它手里是零成本,賣多賣少都是盈利。而民營的出版機構有這方面的策劃能力、市場運作能力,雙方剛 好“各取所需,優勢互補”?,F在的暢銷書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民營在做,這一塊的市場化比較清楚。
影視領域的市場化更明顯,國內幾部大片都是市場化運作。傳統的幾大電影制片廠,一年幾百部片子,有多少能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很少。而民營的譬如馮小剛、張藝謀的公司,差不多做一個片子就出來一個市場。它瞄準的就是市場。這個領域,民營有特別大的活力。
國有文藝演出院團改革,今年出臺的相關文件,把轉企改制作為深化院團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方向自然是面向市場。它的產業化難度更大些。因為出版本身 就是工業方式,影視也是工業方式,而演藝每次都要人工和手工,跟工業的復制不是一回事?,F在有些地方都是通過大的產業鏈——影視、旅游、娛樂,把演藝作為 其中的一環來做,給演藝一個新商機。隨著院團體制改革的深化,民營資本肯定也會關注。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把文化產業視作“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提升到這樣一個高度,前所未有。我特別看重其在金融支持 方面的突破。衡量一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