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群眾”
“群眾”人數眾多,卻沒有獨特的聲音,沒有清晰的面孔,難以發出個體的光芒,失去了主動性
責任編輯:戴志勇
“群眾”人數眾多,卻沒有獨特的聲音,沒有清晰的面孔,難以發出個體的光芒,失去了主動性
“群眾”是中國多年來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詞匯。例如,差不多每個人都填寫過的大量表格,在“政治面貌”(為什么叫“政治面貌”而不是“黨派”?)一欄,沒有黨派身份的人需要填寫“群眾”二字;逢年過節,媒體必有領導“慰問群眾”的消息;一些政府文件和媒體報道常常出現“人民群眾”并稱的用法;紀念性的活動,會有“群眾方陣”或“群眾游行隊伍”。
以上各種“群眾”的含義大有不同。用于“政治面貌”的“群眾”,指的是無黨派的中國人;逢年過節被領導慰問的“群眾”,指的是一些家庭貧困的弱勢個體;政府文件和媒體報道里的詞組“人民群眾”里的“群眾”含義較為模糊,它和同一個詞組里的“人民”是什么關系?是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