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的教育培養不出大師”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解讀“錢學森之問”
什么是大學精神?就是大學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學院去看,你去的時候發現大家崇尚的就是學術卓越,都憋了勁去競爭做到最好。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林春挺
什么是大學精神?就是大學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學院去看,你去的時候發現大家崇尚的就是學術卓越,都憋了勁去競爭做到最好。
現在大學最大的毛病,就是現在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為在大學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東西都有了。
大家時間都花在(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學術界的衰退,這種狀況還談什么諾貝爾獎呢?
我當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之初是大學擴招的時候(我沒有擴招),受到很大壓力。這是因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東西了,教師隊伍沒有加強,你多了一倍學生等于你有效內涵就稀釋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來的教學水平。
學校有一個規模效應,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個大小規模效應。
朱清時,中科院院士,現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圖/CFP
沒有崇尚學術卓越的大學精神,就培養不出大師
南方周末:剛剛故去的科學泰斗錢學森向溫總理提出疑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在教育界引起廣泛討論,您怎樣看“錢學森之問”?
朱清時:溫總理最早提起錢先生對中國教育的這個憂慮,其實是2006年在中南海召開的教育座談會上,這個會議我也參加了。
我在中國科技大學干了十年,“錢學森之問”也是我一直想搞清楚的。中國教育投資已經很大,人也很多了,師生比起民國時期多了幾百倍。但是,現在基本沒有民國時期那些大師,像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梅蘭芳這樣的演員等。
錢學森就講過,加州理工大學風氣讓他深深難忘,在那里如果有人要做一個報告,很快就會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東西超過他。
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現代大學學術機構一定要有這種氣氛。這個東西看不見,但是你可以感覺出來,大家崇尚什么,尊重什么,追求什么。
我當校長以前是搞科學研究的,1998年當校長的時候意氣風發,那個時候我們就感到了中國教育不行,當時就想著教育改革。
認識這個問題經歷了三個階段,現在我覺得這個問題認識比較清楚了。
南方周末:這應該就是你在中科大十年校長生涯中的反思和總結吧?
朱清時:是的。我在國外工作很多年,回來一看,我們大學里課程設置極其落伍,教材也很陳舊,老師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有很多老師就是照著書說一遍,學生懂不懂他也無所謂。
我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麻省理工學院就不許用PPT文件,老師得寫板書,這是符合認識規律的。我回來以后發現大家很浮躁,都用PPT文件,講課講得學生都坐“飛機”了,效果極差。
我剛擔任校長時,帶了六七個人到美國歐洲訪問多所一流大學,把它們的課程表收集起來,每節課程的教科書也收集起來。然后回來就宣傳我們要改革我們的課程設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