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正在消逝的鄉村供銷社

夏安山,做了近30年供銷社老職工,他與老伴胡清蘭打理著的這家供銷社,現在以銷售七匹狼自行車為主。高高的房屋里,整齊地排滿了一輛輛自行車和各式各樣的童車,柜臺后面整齊地擺著農村適用的五金配件,很多已經落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責任編輯:李楠 實習生 劉志杰

拍攝鄉村供銷社的想法最早產生于2007年11月,當時我有事路過山東省濟寧市南部的喻屯鎮東邵村。走進東邵供銷社,高高的柜臺,陳舊的貨架,竟然喚起了我兒時對于供銷社的記憶。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去供銷社玩。供銷社的房子都特別大,特別高,供銷社的阿姨都特別漂亮,說話也特別細聲細語。每一處鄉鎮,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就是供銷社,供銷社的房子也是當地最好的建筑。鄉村供銷社,這個曾經紅紅火火,而現在正在消逝的經濟形式,其實蘊藏著許許多多耐人尋味的歷史變遷。

夏安山,做了近30年供銷社老職工,他與老伴胡清蘭打理著的這家供銷社,現在以銷售七匹狼自行車為主。高高的房屋里,整齊地排滿了一輛輛自行車和各式各樣的童車,柜臺后面整齊地擺著農村適用的五金配件,很多已經落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這些五金配件好多年都沒有賣出去過了,我去年按廢品價賣了很多。”夏安山說,“我是供銷社的老職工,現在供銷社不行了,沒工資,我又沒有地,別的也不會,想來想去,還是在供銷社做點小買賣!”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無奈。但夏師傅又說:“不過我的店面沒有租金,成本小,價格低,很多顧客轉來轉去還是會在我這里買。一個童車,我23元進,25元就能賣,別的店得承擔工資和租金,賣這么少就賠了。”

走薄利多銷的路子,一年下來差不多有一萬元的利潤,也只能維持日常生活的開支。供銷社的職工多數都住在原來柜臺后面存貨的小配房里,沒有電視,沒有采暖爐,沒有家具,也沒有沙發。他們的生活水平甚至還不如當地的農民。

今年46歲的邵保國,16歲就在供銷社工作,現在他經營的東邵供銷社批發部主要賣副食。他說,來這里買副食的多是他的老顧客,幾十年了,和鄉鄰做生意,邵師傅講的是質量好、斤兩足。他說這正是供銷社的老傳統。

供銷社的經營基本還是商品大全,從服裝、副食、日用品、農藥、化肥,有的甚至連花圈都有。在鞋帽包專柜,世界名牌阿迪達斯、耐克比比皆是,當然都是“山寨”版。年輕人來買的還不少。這些外出打工的姑娘小伙在城里工資不高,東西又貴,還是回家來買,又便宜穿出去又大方。

在農民的心目中,供銷社雖然日漸稀落,但仍然占有很特殊的地位,講信譽、服務好是主要原因。

鄉村供銷社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合作經濟組織,在“保障物資供給,促進生產發展”為使命的解放初期,一直是我國物資生產資料分配制度的一個主體。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有關負責人2009年12月稱,去年1至11月累計實現銷售總額10352.19億元,同比增長13.54%。全系統消費品零售額2906.63億元,同比增長27.13%,連續10個月快于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幅??梢?,農村市場潛力巨大。在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在農村布有健全的網絡,甚至在村、組這樣的“市場神經末梢”都有自己的銷售網點。但是這套系統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卻面臨“網斷線破”的危機。曾經的“國字號”如何變身為“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正是供銷社能否在今天復興的關鍵。

正在消逝的鄉村供銷社

夏安山的老伴胡清蘭看攝影師來了,專門拿了毛巾把這幅毛澤東畫像擦得跟新的一樣。(王斌/圖)

富有特色的供銷社門面。(王斌/圖)

供銷社里時尚的“皮帶大全”。(王斌/圖)

柜臺上陳列的商品反映著當地消費者的審美取向。(王斌/圖)

許多供銷社貨品豐富,門面簡陋。(王斌/圖)

經營兒童用品的女老板,她的兒子也是玩在柜臺、吃在柜臺。(王斌/圖)

這家家電維修部在供銷社分營后,沒有工資發了,原來的師傅為了方便鄉鄰,還在崗位上堅持了近20年。(王斌/圖)

“消費者滿意單位”的牌匾很醒目。(王斌/圖)

網絡編輯:王憐花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