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20100111)

我們從不感到沮喪

2009年末特刊的標題,讓人看了心頭滾燙,執筆者說,推動者有力量。

本刊列舉了多個公眾早已熟悉的新聞人物,都有一個未為人們注意到的共同特征,就是他們除了最終不得已的激烈和奮起之外,無論是事發之前還是事發之后,他們都嘗試借助法律途徑或社會公器,為自己或鳴冤訴屈,或伸張正義,勇敢捍衛自身權益,有良知,有進取性,鍥而不舍,關鍵還在于有理性。一向被視為站在民眾對立面的官員,也開始出現向公眾利益移動的可喜跡象。至于“微傳播”所帶來的微動力,更被視為是社會持續變革的大力量。

每一個社會個體意識正在蘇醒,按照公民讀本去尋求程序性正義,理性的堅持從來沒有像2009年那樣的凸現。

下一個10年,我們沒有理由感到沮喪,因為地平線上已出現公民社會理性的曙光。

楊錦麟(鳳凰衛視)

南人伴我又一年

一年又走到了尾巴上。這本雜志伴我走過第5個年頭,算是老朋友了。還是寫點什么,留作紀念吧。

先說說2009年我認為的好文章:《虹影 苦難的女兒》。我喜歡彭蘇的語言,克制、簡潔。不動聲色中,把色彩斑駁的主角托出來。

印象最深的人物訪談,是孫紅雷。完全顛覆了之前對他的硬漢印象,沒想到這個糙爺們骨子里竟然是個知識分子,還說出了“我總結了下,成功的人都是不按常理出牌”之類頗有見地的話,讓人大跌眼鏡。

最喜歡的專題是百年家族,尤喜袁世凱和李鴻章。把目光投向那些煙云深處的人物,在那個特定的時間點和空間點上,當局者的種種處境和際遇,經由寫作者的手,展現出一幅幅豐富、奇詭又深沉的畫面。

雜志和人一樣,講究氣場。有句話說得到位:雜志區分人群。喜歡一本雜志,就好比喜歡一個人,因為它的個性,它的品質,它的價值觀。我對于人,有特別的興趣,因為這,我們之間有共振,有共鳴。

迷失于這個時代的同道,往往只能拿文章當接頭暗號,仿佛前生的密約,注定我們要在今世扺掌。

那么,就讓“南人”的那些好文章,成為我們的接頭暗號吧。讓我們繼續神交,繼續在每個星期四,在街角的某個報亭里,不見不散。

潘爺(北京)

為了自己的利益

作為番禺居民,我終于可以安心睡個懶覺了,因為那讓人心神不寧的垃圾焚燒項目停建了。

誠如貴刊文章《番禺力量》所言,一開始我們將廈門當成榜樣。我們互相鼓勵、互相安慰:“環保維權在廈門能夠成功,在番禺也一定可以的。”廈門PX事件的意義超過了它本身,成為普通市民如何聯合起來維護個人利益的范本。

但很快,我們便發展出“番禺經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合法、公開的手段,給環評組寫信、發郵件,在城管委的公開接訪日上訪,戴上防毒面罩、給車身貼上環保標語等,一切都為著一個目標——發出我們的聲音,讓公眾知道,讓政府知道。政府最后尊重民意,停建項目,實行全區大討論。無疑是雙贏。

之后的新聞讓人欣慰。12月的城管委接訪日,近百名花都區居民前往表達反對在花都建垃圾焚燒廠的意見?;ǘ紖^的居民同樣學會了如何發出聲音,同樣抱有信心:“番禺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停建,花都區的要不要停建?”

這就是“番禺經驗”的價值。亞當·斯密認為:“我們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社會自動會進步。”在公共事件里,這個看法依然成立。

廖素珊(廣州)

記者眼

在那冰冷的小村莊

12月15日是廣州甲流患兒周鴻都的尸體在水溝里被發現的第7天。我來到周家所在的石馬村采訪。從天河區坐公車,經過了35個站,乘客一批批下車,黝黑的膚色漸趨統一,鄉下的味道開始飄進車廂,終于到了這個看起來和廣州沒什么關系的地方。

按照頭七的說法,死者的靈魂將在這天返家。在連續幾天的灰霾之后,廣州氣溫驟降,這個郊區小村莊的上空飛過一只大鳥,像突然打了個哆嗦,抖落了冷冷的冰雨。

一排排米黃色的出租樓齊整地立在連綿的雨幕中,嶄新的,沒有任何墻體外的裝飾,其中的一棟成為最近幾天的焦點。一名中年男子站在鐵門前,每天他都到這附近的房客家里收潲水。今天他在這棟樓前敲了很久的門,沒人搭理。他和這附近幾乎所有鄰居一樣,在幾天之前,對這棟樓四樓的住戶沒有任何特殊印象,甚至完全沒有記憶。

雨漸大,一陣惡臭在這條小街彌漫開來。臭味來自出租屋后面的一條水溝,在建工廠的大量泥沙讓溝里的水成了泥漿??邕^這條水溝,后面是成片的工廠。據說,這附近開得最多的是手袋廠。這其中有兩家是廣西人周長軍開的,3歲的周鴻都也許多次跨過這條臭水溝去找他爸爸。而7天之前,一名環衛工人在距此地十幾公里的另一條臭水溝里發現了周鴻都被裹著的尸體,旁邊的病歷本顯示,這是一名甲流患兒。

在兩個小時的沿街采訪中,4戶人家分別來自廣西、廣東、河南、安徽,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誰都不知道誰,在電視報道周鴻都事件之前,誰都不認識來自廣西貴港的周家。就像這個城市洶涌的人群里,誰對誰來說,都是陌生人。

南方人物周刊實習記者 陳小瑾

經紀人與媒體

約訪娛樂、體育明星,甚至名噪一時的草根,本人是找不到的,只能通過他(她)的經紀人或者經紀公司,對方一句“候著吧”,理由無非是:XXX最近很忙、最近他(她)不想說話……采訪就只能無限期拖延。

有時事情又反過來,經紀人們又會主動找你:給你安排了專訪,時間不多,10分鐘,好多媒體排著呢。

在約訪張琳的過程中,我就一直游離于上述兩種狀態之間。采訪提綱遞上去(我一直認為,如果真是“大家”,他無須看媒體的采訪提綱也可以對答如流),經紀人表示:我先看看吧,說不定我都可以替他回答了,“你們問的問題都差不多,實在不行我來回答好了”。次日反饋:我還真沒法代答。

之后,各類報紙、雜志印滿了“張琳專訪”。

還有就是記者成了明星的“經紀人”。約訪郎平的過程中,我一直同國內某體育專業報紙的記者聯系,因為,據說她“跟”了郎平好多年,關系很好??傄詾橥虚g會相互幫忙,但每次電話,她總能替郎平找到各種理由推掉采訪。

和明星接觸多了,恍惚間自己也成了腕兒。這是某“跟隊”記者的話。曾在采訪丁俊暉的同時與他周邊的人聊:你們與他朝夕相處,一定能寫篇不錯的特稿。對方回答:太熟!

太熟后就很難客觀。所以我一直未見那位記者有寫郎平的出色文字。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王年華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