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香港高鐵點起“80后”心頭火
他們做夢也沒料到,為修建廣深港高鐵拆遷一條小村,竟然掀起一場近年罕見的群眾運動。
高鐵搞出軒然大波,完全出乎香港特區政府意料之外
香港特區政府的高官原以為從2009跨進2010年,最難搞定的是關于普選時間表和路線圖的政治改革爭議,他們做夢也沒料到,為修建廣深港高鐵拆遷一條小村,竟然掀起一場近年罕見的群眾運動。
“四縱四橫”的高速鐵路落成聯機,從香港到北京,僅需8小時,往上海也只要6小時,是現在車程的1/3時間,若計算往機場的交通折騰和安檢候機需時,坐高鐵比搭飛機所花的時間不會多出太多,高鐵的經濟效益毋庸置疑;高鐵直奔廣州也不過48分鐘,比在市區內塞車的時間可能還要短,珠三角生活圈融為一體,指日可待??梢哉f,修建高鐵對香港大有裨益。
高鐵香港段的設計方案,總站設在西九龍市區,行駛專用隧道,對地面建筑和道路影響甚微,僅在鄉郊的新界元朗建一個地面的列車維修處和緊急救援站,需要拆遷菜園村,特區政府想速戰速決,向村民提出頗高的現金賠償和居所安排,相比其他收地補償算是非常優待。家園被毀,有些居民的情緒當然不是用錢能完全撫平的,但特區政府認為村民這一關不難闖。
還記得1989年香港未回歸,港英政府推出包括興建赤鱲角機場、機場鐵路、青馬大橋等十大基建項目的“玫瑰園計劃”,耗資1500億港元,牽涉的收地賠償更多,當年香港社會已經很大程度擺脫殖民地唯命是從的心態,哪有不抗爭之理,但擾攘了一輪,工程還不是如期開展?政府強橫,但畢竟依法行事,受影響的居民最終也要無奈接受。山東煙臺市那對被稱為“最牛釘子戶”的劉君光夫婦,他們抗爭了8年,上過北京討公道不果,今年1月更去香港申冤。某種程度上,香港的拆遷戶比較“幸福”了!
高鐵搞出軒然大波,完全出乎特區政府意料之外,是現在的修建方案生不逢時。
這方案最早于2007年提出,當時估算造價395億港元,須知曾蔭權這年連任特首,聲言以“強政勵治”治港。但至2009年底高鐵方案須拍板,因材料及通脹因素,造價颷升至669億港元,升幅接近6成,市民無不嘩然,加上有一班這年頭在政改問題上與政府對著干的民主派和反建制人士,怎會放過這個黃金機會?
工商專業團體說政客“騎劫”(粵語,綁架打劫之意)了不肯就范的菜園村村民來挫折政府的威信,為自己撈政治本錢。事實是村民一開始便得到許多團體關注,協助組識游行抗議,令抗爭活動從不曾休止。
不過,政府與反對派一攻一守,從來都是民主體制必由之路,不足為奇,文明國度不應存在政府說了便算數的情況,更何況香港這個已走向民主開放型的社會,政府應做的是將決策過程盡量透明化,有足夠的咨詢,經社會廣泛的討論,醞釀出共識才行事。
問題是這次由一個基建問題激化為政治問題,過程之快,矛盾之深,除了互聯網絡力量驚人之外,最主要是社會上幾代人之間欠缺互信和利益沖突所致。
特區政府推出高鐵方案,在主流媒體做了很多宣傳工夫,奈何忽略了利用網絡工具,結果反對者利用幾乎不用花成本的網上社交群組和博客區結集力量,猛批政府的方案,并且號召行動,發動連番的群眾運動,成效之大可從包圍立法會的大規??棺h可見。
網絡只是工具,能挑起澎湃情緒的,是糾纏得愈來愈深的社會矛盾。支持政府高鐵方案的工商專業團體,被視為是從中得到利益的一群,這班人大都是50年代后出生的“50后”,現時在社會上占有重要位置,簡單說,他們都有名有利有權,最愛安穩無紛爭的環境,所以不滿事事把社會和經濟問題政治化。
可是,網絡世界最大的一群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80后”,他們讀飽書剛出頭,卻在社會上占不了多少甜頭,頭頂上50后的人還很精壯不會退,他們想往上爬,但根本無位置可鉆,心中的怨氣愈積愈多,其中一條出路是要求在社會和政治問題上參與,甚至分權。于是當第一個人走出來,自然很快刺激到更多后來者,要求“公眾參與”的聲音愈來愈大。
民主社會,沒有人敢說“公眾參與”是壞事,但參與的本質原來是幾代人之間的對抗角力,對社會的影響便不容忽視。
“解放后”、“文革后”和改革開放“80后”出生的幾代中國大陸人,看到小香港發生的高鐵風波,會有什么想法?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