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科書進入新階段——專訪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組組長朱漢國

上海進行歷史教科書變革的同時,由教育部推動的《歷史課程標準》也在與時俱進,標準里首次出現了“訪問當地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了解他們是如何履行職責的”、“了解海灣戰爭,認識高技術戰爭的特點和影響”等全新內容

 

 

“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也出現在了由教育部推動的《歷史課程標準》中  麥一/圖

 

  在上海蘇版高一歷史教科書被停用以后,在北京已經投入使用的岳麓版歷史教科書將“一戰”、“二戰”排除在必修課之外,引發了廣泛的爭論。
  “歷史教科書在中國是個敏感問題,容易引起爭論?!都~約時報》的記者也沒把上海的教材完全看明白,國內的某些媒體也就跟在《紐約時報》后面走,跟著它的報道來下評論。我認為蘇智良那版教科書沒有政治問題,只是有些學術上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坐下來討論的。有些批評拔到政治點上來講,跟意識形態扯上邊,這個是根本沒有必要的。歷史課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能從某一章、某一節內容來談整個歷史課程體系的問題?!敝鞚h國在電話中說。
    作為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組組長,教育部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主持人,朱漢國現在很不愿意接受電話采訪,考慮再三,他以筆答的方式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書面采訪。
    南方周末:為什么要進行高中歷史課程改革?
    朱漢國:國外從1990年代以來,都相繼修訂了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加大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新時期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但國內的課程推進現狀又不利于人才培養,比如在歷史教材里就明顯存在難、繁、偏、舊的問題,使得高中歷史教育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
    我們必須通過課程改革,吸收國外課程改革成功的經驗,解決目前國內高中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全面發揮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提高現代公民素養方面的作用。
    另外,近二十年來,歷史學研究領域在時間范圍、空間領域和具體內容上急劇擴大,歷史學研究基本的發展趨勢,就是一個不斷“放寬歷史的視野”的過程:在歷史研究的視角上呈現了從“自上而下”看歷史向“自下而上”看歷史的過渡,在研究模式上呈現了政治史學——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的范式轉移。所以《歷史課程標準》在依然重視政治史內容的同時,加強了社會生活史、科學技術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內容。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新課程在學習方法上吸收了史學界的新趨勢和新成果。諸多的研究成果,已經突破,甚至是超越了傳統的馬克思經典作家的“勞動創造人”的觀點。
    南方周末:國家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什么會采取專題型的結構進入?
    朱漢國:我國現階段施行的仍是九年義務教育,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進入高中階段學習。如果把中國史、世界史分設在初中和高中,其后果是使得一部分學生不能接受完整的歷史教育。為改變這一缺陷,從1990年代開始,中學歷史教學體系改為初中學中國史、世界史,高中學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現行的高中歷史課程改為必修中國近現代史,選修中國古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歷史學習內容呈部分循環的排列。這種教學內容的組合序列,應該說仍未避開初中、高中歷史課程結構的重復。
    新頒布的《歷史課程標準》取專題型結構,則完全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在結構上的重復,有利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如何通過有限的幾個專題,較全面地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的全貌?如在政治領域中的專題,既有關于政治活動的,也有關于政治制度的。具體到制度層面上,既有民主制度,也有專制制度,既有資本主義制度,也有社會主義制度。我們通過這些專題,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社會在發展進程中豐富多彩的內容。
    無論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各模塊專題所反映的內容,既有中國的,也有世界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現代的。我們通過這些專題,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領域中的發展全貌。
    看起來,每一專題雖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同一模塊的專題是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來排列的。我們通過這些專題,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領域中的發展進程及規律。
    南方周末:具體來說,新課程標準增加了哪些新的內容?
    朱漢國:高中歷史教育,說到底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教育。因此,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精選了一些素質教育必需的經典知識。同時,為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在內容上作了大膽的調整和更新。
    我們增強了與社會進步聯系的課程內容。比如在必修課程歷史(Ⅱ)中,增加了“國有企業改革”、“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內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內容。在必修課程歷史(Ⅲ)中,增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內容。
    為適應改革開放的時代需要,我們增加了世界史內容在高中歷史課程中的比重。如必修課程歷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內容; 必修課程歷史(Ⅱ)中,增加了“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內容;必修課程歷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內容。
    比如選修課程之“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倫改革”、“歐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內容;選修課程之“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中,增加了“托馬斯·阿奎那的君權神圣專制理論”;選修課程之“探索歷史的奧秘”中,增加了“瑪雅文明的消失”、“米諾斯宮殿遺址與克里特文明”和“大津巴布韋遺址與非洲文明探秘”;選修課程之“世界文化遺產薈萃”中,增加了“古代埃及文明的歷史遺產”和“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遺跡”。這些內容都是現行高中歷史課程中所沒有的。
    另外,我們還在必修課程中增加了“中國近現代生活的變遷”等專題,讓學生通過身邊歷史的變化來感悟社會進步,感悟歷史發展。
    這些內容的增加,必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從世界文明發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對歷史的宏觀、整體認識。
    南方周末:除上海的歷史教科書外,我國現有幾種高中歷史教科書?
    朱漢國: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分別頒布了初中、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以后,迄今為止,經國家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的高中教材有4種,即人民出版社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4種高中歷史教科書。各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都是依據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編寫的,都有其自身的特點。
    目前,各個版本的教材之間也形成了一種競爭的關系,選擇權下到了地方,有的教材使用得比較少,有的教材使用得比較多。通過市場的競爭,對教材形成優化選擇。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