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游牧在藝術史中 中國當代藝術藏家管藝
通過自己的話語權力、生活規格和品味導向
來向世人展示一種對當代中國人生活的構建
以及對自身當代性的自信
解讀中國真正具有當代性的生活質感
管藝也是可以被當作范本的
管藝站在黃永大型裝置作品《雙餌》前,其后是侯翰如策劃的《廣東快車》展覽的部分裝置作品。飛機輪胎則是黃永的大型裝置作品《蝙蝠計劃》一部分?!D/王旭華
黃永大型裝置作品《嗡嘛呢叭咪》,位于左后方的是顏磊作品《彩圈》,右后方的假山般作品是鄭國谷與陽江小組共同創作的《書法瀑布》?!D/王旭華
禁止掉頭”的交通指示牌,自管藝參觀完1989美術大展后,便被掛在床頭,警示自己的觀念不能回頭,也預示了自己的藝術收藏生涯的不可撤銷?!D/王旭華
各國藝術愛好者絡繹不絕地來到管藝當代藝術文獻館參觀。近處棋盤是陳劭雄作品《花樣反恐》,墻上掛著許多影像作品,于中部的是顧德新作品,靠右的是鄭國谷的《陽江青年的越軌行為》?!D/王旭華
通過自己的話語權力、生活規格和品味導向
來向世人展示一種對當代中國人生活的構建
以及對自身當代性的自信
解讀中國真正具有當代性的生活質感
管藝也是可以被當作范本的
2006年4月20日胡主席訪問美國當天,《紐約時報》刊登了管藝及其美術館作品的近整版照片,他們說這是中國的一個非常正面的當代形象。2008年底,美國一本重要的藝術雜志ART+AUCTION評選“世界藝術權威人士Top10”,名列榜首的,是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管藝。對這樣的名頭,管藝見慣不怪。在中國當代藝術屢屢創出世界拍賣紀錄的前幾年,其照片、影像和專訪記錄早就頻繁出現在國內外任何一家份量十足的媒體上。他卻一直在代表十幾億中國人面對世界呼喊出國際視野化意識形態。
找到管藝并不難,全國幾乎每個和當代藝術有關搞藝術、寫藝術、拍賣藝術、銷售藝術的個人和機構都有他手機號。過去,哪里有重要藝術展覽和拍賣,管藝便會出現。后來,他出現在哪里,哪里便是重要藝術展覽和拍賣?,F在,只要出現在他身邊,便會成為重要。北京東郊宋莊,他有一處領地,藏匿著十多年收集來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脈絡。
為什么是管藝?
管藝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曾與同代藝術家一樣,擁有純真的文化理想。上世紀80年代,他也是個先鋒藝術實踐者。“89中國現代藝術大展”中的Logo——“禁止掉頭”標志牌,曾被他懸在床頭。1993年開始經商。不過,其個人價值觀與對藝術狂熱癡迷的情懷,決定了他終會回到藝術界。其實,外界對其從商經歷和家族背景充滿好奇,但是他卻極少提及這方面話題。
從商界重返藝術圈不久,自2000年起,管藝就把藝術收藏疆域限定在中國當代藝術。2001年“管藝當代藝術文獻館”正式創建,他的收藏被西方人認為是“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最佳途徑”。2002年,管藝收藏第一件裝置作品是黃永作品“世界工廠”——占地260平方米用鋼筋制作的中國地圖。在此之前,私人收藏大型裝置前無古人。2003-2005年,他系統收藏了黃永從1985年到2005年期間各個時期的重要節點作品,包括《喬治五世的惡夢》、《沙的銀行或銀行的沙》及《四輪大轉盤》等共16件作品。自此,他成了黃永重要作品世界范圍內最為全面、最為系統的收藏家。除了黃永,蔡國強、顧德新、吳山專、張培力、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劉煒、王興偉、徐震、周鐵海、顏磊、鄭國谷等人的作品,都在其藏品清單之列。管藝說自己擔起了一個重責——研究和收藏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具有節點意義的作品。
在接受楊瀾采訪時,他被問到:為什么是你?“為什么是我?我也這樣問自己。中國當代藝術作為先進文化獲得來自本民族的文化認知和肯定是最重要的。”不過,市場價格炒高對一些年輕藝術家創作心態影響,以及由此造成對嚴肅收藏影響,令人憂心。管藝雖然對此輕描淡寫,但也掩飾不住遺憾:“這個圈子里可愛的人越來越少。” “我權且相信藝術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有幸把生命實踐的最后幾十年在這里浪費掉。”
私人美術館的教育意義
宋莊盡管以“藝術”為姓聞名遐邇,但坦誠說這里仍然像一片普通村落荒地。如果不是諸多具有觀念感的藝術館和工作室LOGO昭示了這里和藝術關聯,你不會將這里和風雅做任何聯想。經過一個兜售拙劣行畫作坊的路口,便看到一個孤立建筑體,那就是管藝當代藝術文獻館——近1000平方米的粗略院落,像海市蜃樓般插在這塊荒地上,這個由車間倉庫改建的、在宋莊村民眼中和來此“避世”的其他藝術家聚落沒有兩樣。
院門前赫然佇立著帶有明顯革命意義的王廣義雕塑《唯物主義者》,一柄機翼殘落在沙礫路上,那是旅法先鋒藝術人物黃永作品《蝙蝠計劃-右翼》對當代藝術“嗜血”的人,立刻會感覺到這個空間不尋常——目光所及之處都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具有節點意義的作品。走進藝術館內,一條龐大的“魚”和一桿“轉經筒”處在最重要位置。在這里,裝置是絕對主角。展廳后邊中庭別有洞天,一棵大樹和一個小小對話空間。管藝不僅把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為個人愛好,也力圖在收藏的同時建立一部完整“中國當代藝術史”。
非常有趣的一幕無需導演就上演了:管藝試圖和一個參觀展覽的攝影師交流攝影,因為這是他初入藝術領域時曾經小試牛刀的專業,但是對方似乎并不關心他提及的話題,而是反問他,“您喜歡收藏‘大’作品對嗎?”管藝收起了對話姿態,“我收藏作品并不是因為它‘大’,而是因為它重要。”繼而又有一個觀眾問道,“這里擺的自行車是你自用還是一個藏品?”稍長一些沉默,管藝說,“當然是藏品——這是王魯炎作品《W自行車》。我不會把我日用品擺在這里!”這一幕具有很強寓意,不過這樣的場景在他經歷中常常上演,令他有時不得不顯得有些好斗。他試圖解決這種對立。他計劃在以后的時間里做一些對公眾進行快速補課東西方當代藝術史的工作——怎樣使當代藝術品更廣泛更密切進入公共空間?可否做一個沒有圍墻和邊界的美術館?國家大劇院水中建筑設計是否可與黃永的“魚”和王興偉的“大海”形成對應?在機場尋找登機口漫長的行走中,能否增加有意思的攝影作品和互動影像?
管藝說,“當代藝術收藏領域最大問題,在于藏家對當代藝術文化價值存在疑惑,因為在中國,從傳統藝術到當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缺少必要的美育教育歷程。”
質感男人的游牧野心
不知怎么談到了哈雷摩托車,管藝非常興奮。他認為哈雷摩托只有在美國西海岸海邊或者歐洲鄉間道路上才玩得起來——似乎很在行。但凡有些極限味道又有復古感覺的東西,都是他的嗜好,就像他喜歡JAGUAR的英倫味道一樣。對于新的體驗他也充滿了好奇的愿望,像2006年春天,MASS MoCA的館長Joseph教他開飛機,他也體驗了一次空中駕馭的驚險和刺激,他在天空盤旋了半個小時。除了對藝術熱愛,他也在尋求一個讓自己年輕、保持旺盛激情的辦法。
他的格言是:通過自己的話語權力、生活規格和品味導向,來向世人展示一種對當代中國人生活的構建,以及對自身當代性的自信。其實,拋開那些完全無知甚至不想去求知的終極誤解,解讀中國真正具有當代性的生活質感,管藝也是可以被當作范本的。
在諸多國際會議和交流活動中,管藝讓外界看到的是一個具有中國當代質感的形象:他喜歡將ARMANI、DOLCE & GABBANA等大牌服飾和一些年輕化品牌進行混搭后,產生看似干練、帶有激情感、飄然物外又略帶凜然的味道;他喜好像一個游歷各國的美食家一樣,細細品嘗各種諸如西班牙黑腳火腿和佛羅倫薩小牛肉的不同之處,以及各家米其林星級餐廳對味蕾的撩撥;他定期從紅酒商那里購買紅酒并像小學生一樣謙虛于學習品鑒和收藏
與管藝相覷而談,你會覺得面前坐著一個類似執照律師或者醫生一樣的專業人士,他表達準確、鋒利,還很有邏輯。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后評論家筆下的段落, 同時他精通具有詩意的表達方式。除了 “阿Q剪了辮子”、“相對尊重藝術史史實”等慷慨激昂略有火藥味的描述,“激情、年輕、游牧”等略帶抒情的字眼也出現在他句子里。當他像一個詩人那樣花費很長停頓來組織句子時,你知道他在探索一種新表達。
相對于志向和藏品,其生活規格和對品味的堅守,似乎只是一種象征而已。當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熱錢的炒作或貶抑、商業地產的追捧或利用以及奢侈品牌的追隨或附庸之中隨波逐流時,我們幸運地看到,還有這樣一個人,對自己國家一段重要文化歷史,冷靜地審視和悉心地看護。
目前,管藝結束了在中國藝術領域的十年“游牧”,未來十年開始世界“文化游牧”。他現在的關鍵詞是“改變、新生、重新出發”。他要從中國出發,證明“我是誰”,并將真正的國際性引入中國。
管藝,1966年出生于山東青島,八十年代“文化烏托邦”時期癡迷于藝術并受之影響深刻。1993年開始經商,2001年創建“管藝當代藝術文獻館”。其收藏專注于自己的線索,和探索人生的意義。2005年6月,他受邀在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上做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發言;2006年4月,在意大利米蘭藝術博覽會上做中國當代藝術的發言;2007年9月,香港蘇富比邀請他做關于中國當代藝術史和收藏的講座;2008年12月,入選“POWER 2008”世界藝術權威人士前十名。曾被《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周刊》、日本《朝日新聞》、意大利國家電視臺等西方主流媒體采訪報道,英國BBC電視臺曾兩次為拍攝其紀錄片。
左:各國藝術愛好者絡繹不絕地來到管藝當代藝術文獻館參觀。近處棋盤是陳劭雄作品《花樣反恐》,墻上掛著許多影像作品,于中部的是顧德新作品,靠右的是鄭國谷的《陽江青年的越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