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二張:“種蘿卜和賣蘿卜的”
我覺得我們倆的模式是不可復制的,新畫面公司依我看就叫“一片”公司,就是只做我一個人的片子的專營公司。
我們準備了一些相同的問題,問這兩位同屬光榮綻放的1950年代的兄弟,得到一些有默契的回答,并可以看出他們個性上的互補和差異。
圖/TONY ZHAO(無限映畫)
我覺得我們倆的模式是不可復制的,新畫面公司依我看就叫“一片”公司,就是只做我一個人的片子的專營公司。
我們準備了一些相同的問題,問這兩位同屬光榮綻放的1950年代的兄弟,得到一些有默契的回答,并可以看出他們個性上的互補和差異。
記者:如果以你為一個范本,五十年代一代人是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的?
張藝謀:其實很難做完全的總結,即便人已半百。但是要我分析一下我自己,我其實有一種感恩的思想,我們無論怎樣個人奮斗也好,都離不開時代。坦率地說,我 們是承上啟下的一代,我們不像我們的父輩把大量青春耗費在了政治動亂和斗爭中,時代變了,才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包括第五代的所謂飛速崛起,都是這個時代 孕育的產物。也恰恰是這種感恩心理吧,我自己今天是很勤奮的。有時候別人也說,你還想要怎么樣?其實不是你想要怎么樣,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你只是覺著你要 對得起這個機會,對得起今天。你能做什么呢?你也只能拍電影,對不對?奧運會也不是天天做的(笑)。所以你要努力,要對得起自己生命所享有的這一段時光。
張偉平:我們小的時候趕上了“文革”,成長的階段剛好是“文革”后期。那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歷史時期,也是一個亂世出英雄的時期。那個時候我們沒有覺出知識的重要性,更多的反而是對社會的感受和人與人之間復雜關系的體驗。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開始把握機遇,這些機會以前想都不敢想。但是對機遇的把握如果沒有以前的社會和人文能力的鍛煉也是做不到的。
記者:作為男人,你怎么理解“成功”這個概念?
張藝謀:關于成功,我自己的總結是勤奮和悟性。從同時代的人來看,我不是一個敏銳者,不是一個天資聰慧的人。念小學中學時候,我是好學生,是那種特努力的 好學生,靠努力來彌補才華的不足。今天我看很多導演要比我聰明,那我只有勤奮。第二是要有悟性,所謂悟性,就是在電影上能舉一反三,在社會上接觸的各種信 息,可以轉化為你對于電影的想象力。
張偉平:目前我認為我自己做的事情比較復雜,應該是一個跨界的文化商人、文化投資人的角色。說到成功,也許我成功是因為我喜歡不按牌理出牌,往往以出人意表的方式解決問題。
記者:你怎么描述與張偉平(張藝謀)的合作經歷?怎么評價對方?
張藝謀:一個種蘿卜的和一個賣蘿卜的,兩個人搭檔,最重要的是信任、是包容、是情感,這個關系可以放開到所有的搭檔伙伴中。他對我的支持是全力以赴的,不 建立在商業認知上。首先他就喜歡,算是一個性情中人。我個人認為你有這樣一個搭檔,你也很知足了,本來我這人就不愛找事,有人替你去宣傳發行,你也就無所 求了,這么多年我也就從來不換了,這蘿卜就交給這個人去賣了。俗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得三位知己就得天下”,這是我們《英雄》沒用上的臺詞。一部電影 一個循環,就是這樣??梢员3忠粋€比較單純的創作狀態。
張偉平:張藝謀是全世界范圍內少見的一位優秀的導演。他是中國100年來在世界范圍內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他是通過自己幾十年的努力走到今天這一步的。作為朋友他是一位有情有義的大哥,我對他非常地敬重。